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明确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重要理论成果。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林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推动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新时代新征程上,亟需以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一、坚持系统治理,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具有涵养水源、固碳释氧、保育生物多样性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新时代林业建设必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实施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性修复。在扩绿增量方面,应科学推进国土绿化行动,创新采用退化林修复、精准提升造林等方式,重点加强三北防护林、长江经济带等重点区域生态廊道建设,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体系。以浙江省“千万亩森林提质”工程为例,通过低效林改造和珍贵树种补植,十年间森林蓄积量提升42%,充分展现了科学营林的倍增效应。
在兴绿提质环节,需强化森林经营全周期管理。运用近自然经营、目标树培育等先进技术,构建异龄复层混交林群落结构,推动森林从“绿起来”向“优起来”转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典型森林生态系统精准经营”项目实践证明,科学经营的天然次生林碳汇能力可提升30%以上,病虫害发生率下降50%。护绿固本则要求构建“空天地人”四位一体监测体系,运用卫星遥感、物联网等智能手段强化防火防虫预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817万生态护林员在76亿亩林地上织密防护网络。
二、深化林业改革,夯实法治保障根基
林业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在巩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果基础上持续创新突破。当前全国确权集体林地27亿亩,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但仍存在经营细碎化、融资难等问题。福建三明推行的林票制度改革,通过量化资产价值、推动规模经营,使林农收益年均增长15%,为破解“大资源、小产业”困局提供了新思路。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需建立省级政府森林覆盖率、蓄积量等核心指标考核体系,将生态审计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压实各级主体责任。
法治建设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新修订的《森林法》设立“森林权属”“发展规划”等专章,构建起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制度体系。实践中,需加快配套法规制定,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林地占补平衡等实施细则。甘肃祁连山生态修复司法保护基地的建立,通过“补植复绿”“劳务代偿”等创新举措,实现了生态修复与法治教育的有机统一,彰显了生态司法的刚性约束。
三、推动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潜能
现代林业产业转型升级需要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道路。当前全国林下经济年产值超万亿元,但普遍存在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等问题。郑坊镇扎实推进“森林生态银行·四个一”林业股份合作经营模式,以兴源村为“整村推进”示范村,将第一轮林改落实林地经营权到户的8884亩人工商品用材林,全部纳入“四个一”合作。目前,已合作733亩,发放股权证334本,累计获益23.01万元,其中村民分红16.11万元,村集体获得6.9万元。
民生改善是林业发展的根本落脚点。郑坊镇上坊村,探索“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紫灵芝特色产业。同时,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将紫灵芝加工成灵芝孢子粉、灵芝片、灵芝苞子油等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30余人周边村民就业,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着支柱作用。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林业发展已从单一资源管理转向生态系统治理,从生产木材为主转向提供优质生态产品。这要求我们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统筹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完善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让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功能持续释放,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方能书写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郑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