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第十一批援藏和第六批援青干部人才集结出征,开始了为期3年的援藏援青工作。这场持续30年的国家行动,既是党中央治国安邦的战略布局,更是筑牢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让党的声音随雅江水流淌,在雪域深植团结根脉。援藏援青是一场政治大考,考验干部的忠诚与当担。总书记强调“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民族团结置于核心位置。新一批干部抵达后,首要任务便是摒弃“外援”身份,以“主人翁”的姿态融入高原:住房城乡建设部围绕好房子建设、城市更新、灾后重建等,扎实推进一批民生工程、发展工程、安全工程,让群众住得更安心;医疗团队带着最新的诊疗经验和优质的医疗服务深入雪域,为西藏各族群众筑牢健康防线。这种接地气的政治实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站位,让援派工作超越了简单的资源输送,成为维护边疆稳定、凝聚人心的“稳定器”。
让智慧种子在青稞田扎根:以人才培育发展动能。人才是撬动发展的第一杠杆,援藏援青的本质是“援人才”。山东援青干部以技术突破为钥匙,在龙羊峡的寒水中培育三文鱼养殖产业,打破高寒水域养殖的技术桎梏,不仅让“雪域鱼跃”成为现实,更带动牧民户均增收超万元,让传统牧区焕发现代产业的生机;上海援青团队则以创新思维为画笔,将黄河女儿湾的生态底色转化为旅游经济的斑斓画卷,通过“生态+文旅”的融合模式,让易地搬迁群众捧起家门口发展旅游的“金饭碗”。这些实践印证了一个真理:援藏援青的深层价值,不在于简单的资源输入,而在于以人才智慧激活本土潜力,将“输血式帮扶”升华为“造血式发展”。
让奉献之花伴雪域长明:沿三江赓续精神薪火。高原的星空见证着精神的传承。从“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老西藏精神,到“缺氧不缺精神”的新时代誓言,援派干部用生命诠释着奉献的真谛。2023年,那位在玉树出诊途中因公殉职的医疗队员,临终前仍用微弱的声音念叨着牧区患者的药箱;2025年,最高检援青干部齐涛毅然放弃城市的优渥生活,将援期再度延长,在三江源头的寒风里筑起生态法治的屏障。这些平凡英雄的故事,如同格桑花般绽放在雪域高原,成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活注脚。这种精神,如同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活水,在润泽当下的同时,更滋养着高原可持续发展的根系。(吴潇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