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 > 综合资讯 > 正文

李腾和韩贤荣:田垄上的夫妻接力

2025-07-27 09:24:51 | 来源: 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

七月流火,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大泽乡镇洪庙村的田垄间,麦浪已染上沉甸甸的绿色,桑叶在热风里翻涌成深绿的海洋,梨树上挂满快成熟的果实。韩贤荣独自穿行其间,汗珠顺着晒得微红的脸颊滚落。这几片600多亩的土地,连同1750株桑树、50多亩梨园,以及“李腾种植家庭农场”的招牌,如今都沉沉压在她一人肩上。12年前,她和丈夫李腾满怀壮志从上海归来,不曾想命运在2020年猝然设下难关——李腾突患重病。生活的重担毫无缓冲地倾覆,曾经并肩耕耘的土地,此刻唯余她孤独而坚韧的身影。

1974年出生的李腾与1975年出生的韩贤荣,是洪庙村土生土长的庄稼人。20世纪90年代末,夫妻俩跟着打工潮涌向上海,在建筑工地搬过砖、在电子厂流过汗,凭着一股韧劲在都市里站稳脚跟,不仅攒下了积蓄,更练就了敏锐的市场嗅觉。2013年,家乡“返乡创业”的号召像一粒种子落进心田,李腾看着手机里政府发布的农业扶持政策,拉着韩贤荣的手说:“咱回吧,土地不会亏待人。”

回到洪庙村的那个春天,李腾骑着一辆二手摩托车,载着韩贤荣在村子周边转了三天。田埂上的野草没过脚踝,闲置的土地在风中裸露出干裂的土块,这景象让夫妻俩既心疼又坚定。他们挨家挨户敲门,跟村民算细账:“土地流转给我们,每亩每年有固定租金,您还能来合作社干活,挣双份钱。”有人质疑:“城里好好的日子不过,回来瞎折腾啥?”李腾不恼,把在上海学到的市场逻辑掰开揉碎了讲:“现在种地不是靠力气蛮干,咱搞规模化、科学化种植,收成真能翻倍。”

三个月后,600多亩土地顺利流转,成了他们的“试验田”。最初种的花生、玉米、小麦,是韩贤荣跟着公婆学了十几年的老本行,可李腾不满足于此。他跑到山东考察桑蚕养殖,又去砀山请教梨树栽培技术,回来时行李箱里塞满了种子和技术手册。“咱这土壤偏沙质,种桑树保水,梨树耐活,能错开农忙,还能多份收入。”他蹲在田埂上给韩贤荣画图,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2013年5月3日,宿州市埇桥区土生金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注册资本200万元。李腾任法人代表,韩贤荣管财务和后勤,夫妻俩一个主外跑市场、学技术,一个主内抓管理、稳后方。最忙的时候,韩贤荣凌晨四点就起来蒸馒头,给雇来的村民当早饭,白天在地里薅草、施肥,晚上还得在灯下核账,计算器噼啪响到深夜。李腾则骑着那辆摩托车,跑遍了周边县市的农资市场,为了买到性价比最高的化肥,他能在批发市场蹲守三天,比对十几种产品的成分表。

合作社的第一个坎,是2015年的小麦锈病。连片的麦田像被泼了黄漆,叶子卷曲枯萎。李腾急得满嘴起泡,背着喷雾器钻进地里,韩贤荣则翻遍电话簿,联系上省农科院的专家。专家赶来时,夫妻俩正跪在田里,小心翼翼地把病叶装进塑料袋,手指被麦芒扎得全是小红点。“得赶紧打药,再晚就救不回来了。”专家的话让他们松了口气,李腾立刻组织人手喷药,韩贤荣则骑着三轮车挨家挨户借喷雾器,嗓子喊得沙哑。那一周,两人加起来只睡了十几个小时,直到新叶抽出嫩绿,才在田埂上靠着麦垛,就着矿泉水啃了个凉馒头,笑得满脸是灰。

闯过难关后,合作社渐渐步入正轨。1750株桑树亭亭如盖,春蚕吐丝时,韩贤荣带着妇女们在蚕房里忙碌,蚕吃桑叶的沙沙声像细雨;50多亩梨园春天繁花如雪,秋天果实压枝,韩贤荣学会了用手机拍短视频,把摘梨采桑堪的场景发到网上,引来不少城里游客。2018年,“李腾种植家庭农场”成立,开始专注麦种繁育,李腾常说:“好种子是地里的金疙瘩,咱得把这疙瘩捂热了。”他引进的“皖麦38”抗病性强,亩产比普通品种高100多斤,周边农户都来预定,合作社的仓库里堆满了装麦种的麻袋,像一座座小山。

日子正朝着夫妻俩规划的方向走——他们打算来年买几台小磨,把收获的杂粮加工成面粉、淀粉,再包装成“土生金”牌农产品,从种植端延伸到加工端。可2020年春天,疫情爆发的这一年,李腾突然咳血晕倒在麦地里。医院的诊断书像块巨石砸下来:严重胰腺病,需要到上海长期治疗。

那天韩贤荣在病房外站了很久,风从走廊窗户灌进来,吹得她打了个寒颤。安顿好丈夫治病以后回到家,看着空荡荡的堂屋,墙上还贴着合作社的奖状,她突然想起李腾说过的话:“土地不会亏待人。”第二天一早,她擦干眼泪,把合作社的账本搬到床头,一边照顾老人和孩子,一边用电话安排农活。

最难的是麦种收割季。往年李腾会盯着收割机调度,今年韩贤荣只能自己上。她拿着对讲机站在田埂上,晒得皮肤黝黑,衣服被汗水浸透又晒干,结出白花花的盐渍。有台收割机突然坏了,她蹲在机器旁给维修师傅打电话,听着对方说“得明天才能来”,眼泪差点掉下来。但一转头看到雇来的村民都在等着,她深吸一口气:“大家先手工割,能收多少是多少,不能让种子落在地里。”那天她带头割麦,镰刀磨破了手,血滴在麦秆上,混着汗水渗进土里。

李腾住院的三年,韩贤荣成了合作社的“全能选手”。她学会了看土壤检测报告,能准确说出每种农药的稀释比例,甚至能熟练操作无人机打药。有次桑园遭了虫灾,她半夜三点起来,背着药桶打药,露水打湿了头发,像结了层霜。村民劝她:“韩姐,歇会儿吧,别累垮了。”她摆摆手:“李腾还等着咱把合作社撑起来呢,我垮不得。”

如今,李腾的病情渐渐稳定,能下床走动了,但重活仍不能沾。韩贤荣每天早上先给丈夫熬药,再去地里转一圈,回来给工人派活,下午去镇上跑物流,晚上还要研究杂粮加工的设备参数。她的手机相册里,一半是庄稼的生长记录,一半桑堪和梨树的视频。

“想再流转200亩地,扩大麦种繁育规模;磨面机看好了,就差启动资金;灌溉设备也得换,现在的水泵跟不上趟……”韩贤荣掰着手指算规划,眼里有光。她常站在梨园里,望着远处的麦田,仿佛看到李腾健康时的样子,两人并肩走在田埂上,风吹过,庄稼沙沙作响,像在为他们鼓掌。

大泽乡镇的土地记得,这对夫妻如何把荒田变成良田;洪庙村的村民记得,韩贤荣接过丈夫接力棒时,那句“天塌下来,地也得有人种”的坚定。田垄上的接力还在继续,汗水落进土里,正悄悄孕育着新的希望。

作者简介:

赵汗青,文史作家、文化学者、高级记者、博士。2021年歌词“我有一个梦”获安徽省一等奖。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驻会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新媒体主管,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

已出版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长篇作品。

刘欣华;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会长、宿州市隋唐大运河研究会会长,埇桥区政协委员、区知联会副会长、区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网•韵动安徽地方部主任。

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