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届海峡论坛大会在鹭岛厦门隆重举行,政协主席王沪宁的致辞深刻诠释了“两岸一家亲”的骨肉亲情和“深化两岸融合发展”的时代方向,清晰指明以“通、惠、情”为着力点的融合路径。这既是国家层面的宏伟擘画,更如春风化雨,滋养着基层工作的细微土壤。作为街道民生事务的实践者,我们身处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恰是推动两岸融合最生动、最具体的“最后一公里”践行者。
政策融通,铺设服务台胞的“快车道”。政协主席王沪宁强调“以通促融”,于基层而言,其核心在于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让制度善意转化为台胞可感可及的便利。我们深知,政策条文若仅停留于纸面,便无法真正温暖人心。为此,我们设立台胞服务专窗,梳理汇编涵盖就业、就学、就医等领域的本地化实施细则,主动送策上门。为应对台胞办理社保、居住证等高频事项的流程痛点,我们协调多个部门,推出“一窗受理、内部流转、限时办结”的集成服务模式。去年,在街道推动下,社区为台胞公寓加装电梯时,我们多次召开协调会,听取台胞住户意见,最终方案既符合政策规范,又充分照顾了他们的生活习惯,甚至在电梯按键旁贴心标注了闽南语提示。正是这些着眼于“通”的努力,让台胞感受到祖国大陆行政服务的温度与效率,使“两岸一家”的认同在每一次顺畅的办事体验中悄然生长。
普惠共享,夯实台胞扎根的“幸福基”。“以惠促融”要求我们积极落实同等待遇,让台胞共享发展成果,在祖国大陆安居乐业更有保障。街道层面,我们致力于将“惠”字做实做细。在公共资源分配上,我们明确将常住台胞纳入保障性住房、社区医疗、子女就近入学等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去年,我们成功协助数位符合条件的台胞长者申领了本地长者综合津贴,解决了他们在医疗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在创业扶持方面,我们积极对接本地孵化器资源,为有志于在社区开设文创小店、咖啡馆的台青提供场地租金优惠和创业辅导。一位成功申请到初创补贴的台青感慨道:“这份支持不仅是资金,更是让我们心安的‘定心丸’。”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惠”举,台胞真切感受到“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共享发展红利成为两岸融合最坚实的物质与情感纽带。
情感交融,培育守望相助的“邻里情”。“以情促融”是基础、更是灵魂。街道和社区作为社会生活的毛细血管,是培育情感最天然、最深厚的土壤。我们精心策划活动载体,将两岸同胞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纽带融入日常。每逢传统佳节,社区精心组织闽南特色浓郁的包粽子、博饼活动,邀请台胞家庭共叙乡情;依托社区书院平台,常态化开展闽南语学习班、歌仔戏赏析、两岸家庭亲子阅读沙龙等文化活动;积极吸纳台胞志愿者参与社区治理、垃圾分类、助老服务等公共事务。一位参与社区长者送餐服务的台胞阿姨动情地说:“能为这里的阿公阿嬷做点事,就像照顾自己的长辈一样自然。”这些基于共同参与和情感共鸣的活动,润物无声地拉近彼此心灵距离,在寻常巷陌间培育起超越血缘的“新亲情”。
作为奋战在服务群众第一线的基层工作者,我们肩负着独特的使命。政协主席王沪宁的讲话精神,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也赋予我们沉甸甸的责任。我们既是国家惠台利民政策最直接的传递者与执行者,也是两岸同胞民心相通最细微的感知者与推动者。在街道这方天地里,我们以“连心桥”的姿态,一头连着中央精神,一头系着两岸同胞的冷暖期盼。我们深知,每一次耐心解答、每一个问题解决、每一场活动组织,都是对“两岸一家亲”理念的生动实践,都是对两岸融合大厦的坚实筑基。
海峡论坛的宏大叙事,最终将落脚于千千万万个社区的烟火日常。当两岸融合的春风化为台胞窗前那一缕温暖的阳光,当“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的理念在街道社区生根发芽、抽枝散叶,两岸同胞的心灵契合便有了最坚实的依托。我们将继续在基层的广阔天地里用心耕耘,让“两岸一家亲”的种子在民生服务的沃土中开出最美的花朵。(邓湾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