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镌刻在时间长河中的永恒坐标,不是尘封的故纸堆,而是照亮未来的精神火炬。铭记历史,从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苦难中汲取力量,让和平的种子在一代代人心间扎根,避免悲剧重演。
铭记历史,是对苦难的敬畏,更是对精神的传承。1937年的南京城、1941年的珍珠港、二战中无数被摧毁的村庄与生命,这些历史印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我们铭记“九一八”的警报、“七七事变”的枪声,不是要沉湎于伤痛,而是要记住先辈们在绝境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抗争。杨靖宇胃里只有棉絮与树皮仍坚守阵地,八女投江用生命践行信仰,无数普通人用血肉之躯筑起民族的脊梁。这种铭记,本质是对“不屈”精神的传承。当我们回望历史,看到的不仅是苦难,更是人类在黑暗中对光明的执着追求,这种精神成为跨越时代的力量。和平从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用抗争与牺牲换来的珍宝。
珍惜和平,是对当下的守护,更是对未来的责任。如今的和平,是无数人用生命换来的“易碎品”。从战后欧洲的废墟上建立欧盟,到各国携手应对疫情、气候变化,人类早已在历史教训中明白,战争没有赢家,合作才能共赢。但当下,仍有地区深陷冲突,仍有势力试图篡改历史、煽动对立,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谎言,美化侵略战争的言论,都是在为和平埋下隐患。珍惜和平,从来不是“岁月静好”的被动享受,而是主动的责任。对普通人而言,是拒绝传播仇恨言论,用理性看待不同国家与文明,对国家而言,是坚持多边主义,用对话代替对抗,用合作化解分歧。就像中国始终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在历史教训中得出的真理,人类共享一个地球,和平是所有发展的前提。
以史为鉴,让和平成为人类永恒的共识。历史的意义,在于“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铭记历史与珍惜和平,从来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一体的两端。唯有铭记历史的苦难,才能真正懂得和平的珍贵,唯有珍惜当下的和平,才能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
今天,我们纪念战争中的牺牲者,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向世界宣告,人类对和平的渴望,远胜于对冲突的执念。从校园里的历史课,到博物馆中的文物展览,从国际社会对战争罪犯的审判,到各国对和平公约的坚守,每一次对历史的回望,都是在为和平“添砖加瓦”。和平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人类共同守护的结果。让我们以历史为镜,以文明为桥,把“铭记”刻在心里,把“珍惜”落在行动上,让和平的阳光,永远照耀人类前行的道路。(陈竹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