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1日,以“二十五载奋进路 数字中国谱新篇——数智引领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新闻发布会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心针”。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强调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的核心地位,这一论断在同安区的乡村实践中得到生动印证。作为驻厦门市同安区的选调生,我在基层工作中深切体会到,数字技术不仅是推进农村现代化的“工具箱”,更是推动城乡深度融合的“金钥匙”。以下结合同安区实践,从数据赋能、技术革新、治理升级及选调生担当四个维度,简要探讨数字中国建设与乡村振兴的融合路径。
一、数据要素“活水”如何灌溉乡村田野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强调,本届峰会将聚焦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推动数据“供得出、流得动、用得好、保安全”。这为乡村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农用地、农产品、生态资源等数据,正从“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发布会上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3月30日,我国公共数据资源登记规模已达239.23TB,其中农业气象、土壤墒情等数据的高效共享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基层实践中,同安区“高山两村”建设打造了生态茶园物联网示范基地,以茶园土壤墒情检测、水肥药一体化灌溉、茶园气象监测、虫情测报与防治等数字化手段,推动数据要素深度融入农业生产链。数据要素的“下乡”,让乡村振兴有了更科学、更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数字技术“引擎”如何赋能乡村产业
峰会展示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无人机低空经济、多模态大模型等技术,看似与田间地头距离遥远,实则与农业现代化紧密关联。今年,同安区五显镇四林村采用了新型无人机“飞播”技术,一边机耕,一边“飞播”,助力水稻生产提质提效;与传统的育苗插秧方式不同,这种作业方式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播种更均匀。而发布会上提到的《哪吒2》票房登顶案例表明,数字技术不仅只是农业发展的生产力,更是文化传承与产业创新的催化剂;这一点同样在同安区的基层实践中得到印证,不论是大同街道古城改造项目中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还是莲花镇的乡村寻迹数字跑男平台都推动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乡村数字文旅IP。数字技术的“下沉”,正重构乡村经济的价值链。
三、数字治理“温度”如何提升乡村福祉
全国数字政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累计办件量5100万件、远程医疗覆盖全国县区,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数字社会建设向基层延伸的迫切需求。去年年底,厦门首个医共体XR义诊平台启动仪式在同安区汀溪镇顶村村举行。通过XR智能眼镜推动乡村诊疗模式革新,实现专家沉浸式“隔空问诊”,让村民不出村享受远程医疗,有力破解偏远山区看病急、看病远、看病难的现实难题。作为政策落地的“触角”,亟需推动两项实践:一是数字便民服务的“适农化”改造,例如简化社保在线申领流程、开发方言语音交互系统;二是数字治理的“参与式”创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村务公开透明,借助大数据分析预警返贫风险。
四、驻村选调生如何在“数实融合”中当好“三种角色”
数字中国建设的落地生根,离不开基层执行者的创新实践。作为驻村选调生,需主动转型,在基层实践中充当好“三重角色”,让数字时代的“光”照进每一寸乡土。一是政策解读者,将峰会发布的《数字中国发展指标体系》等文件转化为村民易懂的“乡土语言”,帮助村集体规划数字化路径;二是资源链接者,充分发挥同安区博士选调生服务团的平台优势,在区委组织部的带领下,探索尝试为乡村引入数字新基建、对接创新大赛项目,推广“高山夜话”等研讨座谈机制,为乡村发展聚力借智;三是能力培育者,开展“数字素养提升”培训,教会农民使用智能农机、电商平台,培育本土“数字新农人”队伍。
近日,财政部公布2025年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名单,同安区跻身全国25个试点县(市)区之一,而“数字同安、智慧同安”正是此次试点的一大特色。试点获批既是对现有成绩的肯定,更是新一轮探索的起点。作为厦门市同安区的驻村选调生,我们将进一步围绕“一卷五色”的同安区数字农业五大应用场景,以“数”为犁,以“智”为种,在田野间书写乡村振兴的“数字答卷”。(林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