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侯村位于山西省运城市平陆县常乐镇西5公里处,由西侯村、窑头村、新东村、文家滑村合并而成,以丘陵地形为主,耕地面积7798亩,1099户3076口人,脱贫户86户216人(监测户6户19人),边缘易致贫户3户11人。运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驻村以来,按照平陆县委、县政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产业振兴为支撑基础,以农产品有机化为抓手,促进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以打造品牌为切入点,积极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以塑形铸魂为目标,积极推进农耕文明进校园,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生力军;以教育振兴为根本,统筹社会力量改善办学条件。截至目前,初步培育壮大有机小麦、玉米、小米、桃等产业为特色,以地域标志为品牌,强化造血功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格局。2023年消费帮扶16.9万元,为民办事50件。
示范引领带动,激发内生动力
整合联合国国际生态生命安全科学院朱思浩院士和云南生态农业研究所那中元教授的中国科技源创种质的"八无"种植(土壤无施化肥、无施农家肥、无农药包衣、无化学控高、全程无农药、无除草剂、无残膜污染、无转基因)资源,用生态农业管理技术在小麦、玉米、苹果、桃、西瓜、韭菜等40多个品种进行试种,不但增加了产量,而且提高了品质。
以500亩小麦种植为例:传统种植每亩播种量15㎏左右,用新技术种植每亩只需播种量为5--7㎏,共节约种子3500㎏、1.7万元,节约率60%;传统种植亩产350㎏,使用新技术种植亩产450㎏,增产30%、约10万元,合计增收11.7万元。
以玉米种植为例:利用宽窄行(宽行1.5米,窄行0.4米)一穴双株的种植模式,在1.5米宽行套种高固氮大豆品种。这种改变传统等行种植模式,有利于提高光照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改善田间通风情况,有利于倒茬休耕,让土壤充分休息的时候,不影响种植户的收入。
以韭菜种植为例:打破了多年传统的农药灌根方式,不但产量高于同期,而且韭菜香脆口感好。由于整个生育期没有用任何化学成分的农药,所以韭菜耐储存,比其他韭菜能多放7—10天,还不生根。按照有机标准管理的韭菜在投资和产量上基本与其他韭菜持平,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前景是非常可观的。
以10亩枣油桃叶面管理为例:整个生长期传统管理用药12次,1次用药400元,人工50元,共计成本5400元;整个生长期用GPIT技术管理用药5次,1次用药450元,人工50元,共计成本2500元,节约成本2900元,成本节约率46%。
先进的管理技术吸引周边农民和合作社负责人前来西侯村观摩学习。
品牌营销,全面拓宽农产品渠道
预付消费。把消费者的钱通过村委会提前付给老百姓,用于购买农资,待农产品成熟时,老百姓高于批发价,低于市场价卖给消费者,达到了既让消费者满意,又让农户提前受益的双赢效果。
积极对接线上平台,扩大销售渠道。开通了抖音(Zijichi)、快手(chiwo111),抖音从2020年8月13日开通以来共发表了500余个视频,粉丝量9000余人,有效借助自媒体和网络平台扩大了农产品宣传力度。
线下协调联系。与中国保健协会、太平洋建设集团、恒大农牧、山西盛睿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运城有机协会等高消费人群对接,让好产品走向高端。目前销售覆盖13个省、市,销售火爆,产品供不应求。人民网、中国新闻网、记者观察、山西日报、消费日报、市场信息报、运城日报、运城电视台第一时间、今日头条、平陆电视台等媒体予以报道。
关心粮食安全从娃娃抓起
积极推进农耕文明进校园,开展了“田园·校园 初心·梦想”系列讲座活动。为西侯中心校四年级学生在实践田讲解有机菠菜种植及管理方面的知识;为平陆中学2009班学生做《舌尖上的安全》讲座。丰富多彩的活动,极大的提高了学生们食品安全意识,培养了孩子们热爱祖国、劳动光荣的自豪感,不仅让学生关注农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更关注了劳动价值的引领、劳动精神的培育和中国农耕文明的传承。
5年来,“牵线搭桥”协调发动社会各界为学校引来资金共计100余万元,用于改善乡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学校党建、队建文化得到了加强。
畅宏健把一名驻村第一书记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进基层,带领干部群众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过越美好。(武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