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正所谓盛世修文,如今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发展,我们要坚持发展文化,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上认识中国文明,从突出的统一性上感受中国文明,从突出的包容性上学习中国文明,从突出的和平性上理解中国文明,进而以青春力量发展中国文明。
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即守住中华文化的根、源、魂,创新是指在传承中华文化时不能一味守旧复古,要去粗取精结合新时代的文化潮流创新发展。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我们应始终坚持守正创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也不能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开创和高扬社会主义理想走出了一条新的文明之路。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既坚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守正创新,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源头活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内涵特征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是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吸收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气派,是经由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促进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树立了社会主义文化气质,弘扬了社会主义文明,在民族形式上以马克思主义为引领,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附上了更高价值的科学内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脉,赋予了现代化以“中国式”的特点与时代烙印。
传承发扬优秀中华文化,要秉持包容开放。坚持包容并蓄也意味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优秀中华文化相结合,这“两个结合”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也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发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向现代文明的转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激发出中华文明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向现代文明的转型。要秉持开放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守正创新,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陈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