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热”正从文化消费升华为国民精神洗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对党员干部而言,博物馆更是一座精神富矿,在这里可以触摸历史脉搏、感悟初心使命、激发奋进力量。每件藏品都是穿越时空的对话窗口,每段解说都是洗涤心灵的启示录。
叩问精神之源,在历史回响中感悟信仰力量,筑牢忠诚之魂。真理之光,穿越时空依然璀璨。延安革命纪念馆里,纺车的吱呀声仍在传递“自力更生”的奋斗哲学;红军长征纪念馆中,草鞋、皮带等展品无声讲述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西柏坡纪念馆内,泛黄的作战地图标注着“进京赶考”的清醒自觉;红旗渠纪念馆中,开山凿渠的铁钎镌刻着“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这些革命文物不是冰冷的陈列品,而是跳动着的红色基因,让瞻仰者在与先辈对话中,重铸理想信念的纯度。
丈量为民之路,在沧桑巨变中感悟为民真谛,厚植公仆情怀。人民二字,重若千钧。“小康中国”主题展中,从茅草屋到安居房,从煤油灯到光伏电,居住条件的迭代诉说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复兴之路”展览中,从粮票布票到移动支付,从黑白电视到智能家居,生活用品的变迁折射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执政逻辑;“乡村振兴”主题展区,驻村干部的扶贫日记与村民的笑脸墙交相辉映,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数字中国”展则通过互动体验,让观众切身感受科技惠民带来的获得感。这些鲜活的展陈告诫我们,为民服务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具体实践中。
激扬奋斗之志,在薪火相传中感悟奋进力量,砥砺担当作为。奋斗,是永不褪色的时代底色。在大庆铁人王进喜纪念馆,“人拉肩扛”的创业场景再现了石油工人的豪迈气概;在“两弹一星”精神展馆,科研人员的手稿仪器演绎着自立自强的民族志气;在改革开放展览馆,小岗村“大包干”契约、深圳拓荒牛雕塑,见证着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在载人航天工程展览馆,从东方红一号到空间站核心舱,模型陈列勾勒出航天强国的攀登轨迹。这些奋斗印记启示我们,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
红色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未来的播种机——它们将历史的厚重转化为前行的动力,把记忆的碎片熔铸成信念的烙印。这正是博物馆的双重使命:作为时光的琥珀,它封存着永不褪色的精神密码;作为能量的枢纽,它释放着跨越时空的精神电流。(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