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点多起床,来到大棚里为幼苗通风、除草,平时还要给幼苗浇水、打药,培土等,一直忙到晚上六点,希望付出就有收获,今年的愿望是这个大棚纯收入能够达到3万元。”内蒙古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民王振亮满怀期待地说。
记者走进商都县七台镇喇嘛板村希森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58岁的村民王振亮正在自己的种植大棚为一陇陇娇嫩的小马铃薯原原种苗培土,看到记者走进来,他笑着提醒记者,小心踩到幼苗。
王振亮承包种植的马铃薯原原种大棚,可种植幼苗7万株左右,一般情况下,可收获20万粒原原种,一个大棚的原原种可卖到5万元左右,除去幼苗、人工等成本,纯利润可达2万元左右。
喇嘛板村支书乔来斌介绍,今年喇嘛板行政村共种植马铃薯原原种大棚155个,共有承包户114户,经过村党支部严格筛选,其中有99户为脱贫户。
近年来,商都县整合扶贫资金在喇嘛板村流转土地240亩建起107个日光温室,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租给农户繁育马铃薯原原种,内蒙古希森种业商都组培中心提供种苗,并负责技术指导、监督管理、产品回收。去年,合作社又集中流转土地1100亩,整合4500万元资金,在喇嘛板村新建马铃薯原原种繁育基地一处,主要用于希森6号原原种繁育,今年将已建成的256座大棚租赁给114户农户。
“年龄大了,也不能外出打工了,大棚种苗、拔草、收种子时候,一天一人能挣120块钱,还管饭,一年下来也可以挣3000多。”村民张美荣告诉记者。
随着繁育基地的不断扩大和承包户的增加,同时也带动了喇嘛板村村民的务工增收。马铃薯产业不断壮大,推动着喇嘛板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商都县委组织部 张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