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宣部授予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褒扬他是“忠实践行‘多种粮、种好粮’嘱托的优秀代表”。这位扎根黄淮平原的七旬老农,以半个世纪的坚守诠释了何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解决农民温饱”的朴素愿望到“科技兴农致富”的时代答卷,徐淙祥用“麦田里的守望”书写了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位“泥腿子科学家”的人生轨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里践行初心使命。
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深耕麦田,用“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情怀服务群众。徐淙祥的初心,始于童年记忆中亲人忍饥挨饿的锥心之痛。高中毕业时,他毅然放弃城市教职,回到家乡当起“麦田守望者”。五十年风雨无阻,他白天穿梭在田间记录数据,夜晚伏案整理种植心得,用60首饱含泥土气息的谚语串起小麦高产栽培的实践宝典。“要想多打粮,良种配良方”“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这些朗朗上口的农谚背后,凝结着他对土地的赤诚热爱。正如他在日记中所写:“农民的笑脸,就是我最大的勋章。”党员干部当以徐淙祥为镜,厚植“一懂两爱”的为民情怀。要像他那样“脚下沾满泥土”,深入基层一线察实情、听民声。在乡村振兴主战场,既要学会用“数字孪生”技术赋能农业生产,也要懂得用“老把式”的经验破解群众难题;既要追求“亩产过吨”的科技突破,也要关切“谷贱伤农”的市场风险。唯有将实验室数据与田间地头的泥土味相结合,才能让惠民政策真正落地生根。
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钻研技术,用“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闯劲攻坚克难。面对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困境,徐淙祥以“倔强”对抗偏见。他在流转的1230亩土地中辟出300亩试验田,顶着烈日测土配方,冒着风雪记录气象数据,历经上千次试验终于培育出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他创造的“小麦亩产820.5公斤”纪录,不仅改写了皖北粮仓的历史,更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基石。他说:“科技增粮这条路,再难也要蹚出来。”党员干部当从徐淙祥身上领悟“钉钉子精神”。在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的当下,既要保持“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也要拿出“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面对产业发展堵点,要像他钻研小麦品种那样沉下心来解剖麻雀;遇到改革攻坚难点,要发扬他反复试验的韧劲寻求突破。特别是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更需以“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培育新增长极,用科技创新激活乡村全面振兴的“一池春水”。
以“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胸襟传经送宝,用“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境界薪火相传。徐淙祥的贡献不止于个人丰收,更在于点亮乡村振兴的“人才火炬”。他将毕生积累编撰成《小麦高产栽培技术问答》,将晦涩的理论转化为“乡土教材”;他创办家庭农场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超亿元,让科技兴农从“盆景”变“风景”;他言传身教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让种粮事业后继有人。正如其孙徐旭东所言:“爷爷把种子埋进土里,更把希望种进了我们心里。”党员干部当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既要注重“选种育苗”,选拔像徐淙祥这样扎根基层的“田秀才”;也要搭建“成长平台”,通过导师帮带、基地实训等方式加速人才培养;更要完善“激励机制”,让“土专家”“田状元”既有荣誉又有待遇。在基层党建工作中,尤需发扬“传帮带”优良传统,用身边榜样教育引导党员群众,形成“群雁高飞头雁领”的生动格局。(汪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