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指出,强化支撑绿色转型的科技创新、政策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更强创新动能和制度保障。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久久为功,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科技创新、完善制度体系,共同汇聚绿色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奋力描绘绿色转型“新图景”。
优化产业结构,拉动绿色转型动力引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往往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通过鼓励和支持高技术、低能耗、低污染的当地产业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经济结构的绿色转型。调研当地的自然资源,明确当地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能源的依赖,全面提升生态环境的“新面貌”和“新价值”,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锂电池等绿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赋能新质生产力,实现提“绿”升“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加强科技创新,激发绿色转型生机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绿色转型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们要因地制宜,学习借鉴先进绿色技术,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推进当地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同绿色化的深度融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绿色转型不是经济发展的负担,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色转型,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当地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同时,加强当地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为绿色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完善制度体系,保障绿色转型行稳致远。绿色转型文明制度体系是保障绿色转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义务,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力度,加强当地环境监管和执法能力建设,确保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有利于绿色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本向绿色产业和环保项目倾斜,激励生态保护行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体系,推动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加强政策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形成政策合力,为绿色转型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是推动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深入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色发展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良好风尚。只有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绿色转型,才能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维护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奋力描绘绿色转型“新图景”。(林晅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