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委员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为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
加快“培土育苗”,厚植发展潜力。人才因产业而聚,产业因人才而兴,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而科教兴国则是人才发展的重中之重,培养一大批掌握现代技术、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科技人才,一方面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加大普及科学教育,培养青少年对科学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求知欲;在高等教育阶段推动科学类与新兴产业的结合,鼓励校企合作及跨学科、跨学院、跨国合作,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体经济、科学发展的匹配度;加大职业技术学院的扶持力度,转变“重学历、轻技能”的错误认知,注重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增强专业课程与市场需求契合度,深化“引企入教”改革,提升技能水平和职业素质,挖掘和培育能工巧匠。另一方面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库,完善引进人才制度,做好“引进、考核、应用、服务”等工作环节,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避免“一刀切”,结合不同领域、学科的人才,制定考评办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健全科技创新容错纠错机制,提升人才干事创业的热情,着力搭建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同时,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以优质的教育医疗条件让人才省心,以优越的住房保障让人才安心,以优厚的创业扶持让人才开心。
致力“插柳成荫”,增强造血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是搞一种模式。我国产业体系虽然规模庞大、类别众多,但整体发展水平还有欠缺,要让我国新质生产力百花齐放,必须各地、各行业根据发展实情,制定相应的措施,量体裁衣发展新质生产力,决不能只套概念不求甚解,不管什么想法和举措都与新质生产力沾边,一旦被滥用和泛化,就会背离新质生产力的初衷,错失发展机遇。“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盲目贪大求快,推翻传统行业或生搬硬套,忽略了地区性、历史性、学科性的差异,不仅无法将产业盘活起来,还导致资源的浪费。要深入调查研究,勇于探索适合本地方、本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吸收传统行业的优秀经验,对地区环境因地制宜、对各类人才因人施策、对特色产业因势利导,运用科学有效措施精确识别、精细研究,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不断增加产业发展成果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深化“老树新枝”,壮大创新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科技自立自强。目前,我国科技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关键技术还被“卡脖子”,加大科研投入,引进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积极搭建全球学术交流和创新平台,深入推进核心领域的攻关力度,破解技术瓶颈,加快创新人工智能、生物科技、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全力孕育大批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实现科技创新自力更生、自主创新,摆脱受人掣肘的局面。现阶段,传统产业仍然是我国经济的基本盘,关系到国计民生,不能仅仅为了单纯追求新质生产力而摒弃了传统产业,要大力推进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通过财政补贴、技术研发、专家指导等手段,以扩能、提质、增效为抓手,推广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从高污染高耗能转型到低污染低耗能,不仅能让传统行业优化升级,更加环保,老树发新芽,还能培育新型产业和未来产业新业态,两者形成合力,构建绿色产业新格局,更好地推动我国经济发展质效水平。(游慕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