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大国工匠不仅是制造业的脊梁,更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培育大国工匠,对于推动产业升级、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大国工匠的培育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工匠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
增强对技术培养领域的扶持力度,提升职业训练质量与层次。在《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建立全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第14个五年计划和2035年远期目标蓝图》中明确提出:“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增强职业技能教育的适应性,推动职业教育和产业实践深度整合、理论与实作并重、校园与企业共同进步,实验具备我国特色的徒弟制,重点孵化掌握技术及技能的专才。”职业教育专注于培育能直接满足生产与服务业需求的实操技能人才,是提高劳动者素养和专业技能人力、激发人力资本潜能的重要平台。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职业技能教育的投入,加大财政投入和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支持,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等方式,培养更多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新一代工匠。
构筑完善的奖励体系,唤起匠人们的创造动力与职业激情。匠人始终是国家制造业的核心动能,匠心精神亦是创意创造的重要精神泉源。需优化“大国匠人”的培养、评判、奖励与管理业务,确保“匠人”政治上受尊荣、社会上取得崇高身份、职场上享有保障及在经济上获得切实利益,同时应增强对匠人创新成就的护航及其成果商业化利用,使其才智与付出能有更广泛的运用与普及。由此,能够吸引更多具备匠心精神、出类拔萃工艺、高级技术的精英技工,致力于推动行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为高质量经济发展奠定高素质技工队伍的基石。
加强工匠文化的建设和宣传,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得到认同。在向第一次举办的国内职业能力竞技盛会表达祝贺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深刻认识到技术型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并应积极推崇工匠榜样、奋发图强的劳动者以及工匠精神。总书记呼吁激励工作者广泛投身技能提升和服务国家的荣耀追求,特别是激发青年一代,旨在造就众多掌握高端技能的专业人士和卓越的手艺人。这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国家所不可或缺的人才,是我们文明的坚实基础。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点,我们急需一群怀抱工匠之心的劳动者,为工匠精神在我国的蔚然成风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我们要通过举办技能比赛、展示工匠成果、宣传工匠事迹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大国工匠,激发全社会对工匠精神的尊重和认同。
总之,培育大国工匠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为工匠们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和发展空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大国工匠,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展望将来,让咱们共同携手并进,共谱强国制造业英雄的壮丽华章!(余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