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四下基层”制度在传承与发展中,始终焕发着时代气息和巨大生命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弘扬和继承“四下基层”的过程中用好“四则运算”,聚民心、讲“实”话,让理论学习有“热度”;知民心、察实情,让直击问题有“准度”;暖民心、出实招,让矛盾化解有“温度”;顺民心、见实效,让问题销号有“力度”。不断增进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紧密联系,真正把践行“为民造福”的宗旨落到实处,落到人民群众的心坎里。
以“形式创新+宣讲到位”助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聚民心、讲实话,让理论学习有“热度”。“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党的理论也在与时俱进,宣传工作就要及时“迭代更新”,这也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的应有之义。广大党员干部要将“上接天线”的“高大上”理论变为“下接地气”的“大白话”言论,就要抢先厘清“听众对象”、精细规划“重点内容”、多方思量“授课方式”。要在宣讲党的政策主张过程中,摒弃“照本宣科”、“无稿不读”的形式主义、人在乡间心在单位的散漫态度,立足“小切口”,从群众心心念念的“关键小事”入手,要多跑“几次腿”做好“上门服务”工作,多动“几次嘴”把惠民政策送到群众“耳根里”,多一点“土味实话”、“家长里短”,通过多搞几次“乡村大舞台”、多放几场“夜间小电影”,让人民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围”在“同一个锅炉边”,让别开生面的“接地气”演讲变为“报团取暖”的过程。
以“四不两直-形式主义”助力调查研究下基层,知民心、察实情,让直击问题有“准度”。调查研究是我党的“传家宝”,是开展其它工作的前提,更是深入践行“四下基层”的重要路径。“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切实用好这一“传家宝”,党员干部要勤沾乡村露水气、乐闻田间泥土味,牢固树立“调”以务实、“研”以致用的鲜明导向,坚持实事求是,采取“四不两直”调研,少去几个“示范点”、少问几个“内部人”,多到困难大、矛盾多、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基层一线,并自觉“拜人民为师”,带着“板凳”与人民群众“身挨身做”、带着真情与人民群众“心贴心聊”,在一问一答中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在“千辛万苦”中知晓民况、“千言万语”中察明民情、“千方百计”中找准问题,通过“望闻问切”将症结研透、“解剖麻雀”将对策提实、举一反三进行归纳梳理,切实做到通过解剖“一个问题”推动解决“一类问题”。
以“主动出诊÷顽疾杂症”助力信访接待下基层,暖民心、出实招,让矛盾化解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形势下,各级领导必须放下架子,打掉官气,主动上门,把信访工作做到基层,把党的关怀和政府的济助送进普通群众的家庭”。 信访接待下基层,解决的往往是历史遗留的“疑难杂症”,而敢不敢接“烫手山芋”、能不能啃“硬骨头”,是检验党员干部担当和实干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放下“官架子”,善钻矛盾“窝”、多进问题“群”,变“被动接访”为“主动走访”,变“被动等事”为“主动找事”,变“坐诊”为“出诊”,将来访群众视为考官、信访案件视为考题、群众满意视为最优解。将信访接待下基层落实在一件件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上,落实在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上。进村入户更知群众需求,走进车间更晓企业难处,推“百家门”将心比心、端“大碗茶”以心换心,带着感情与人民群众“促膝长谈”,让信访接待工作有“力度”更有“温度”,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源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让民之所呼皆有所应、民之所盼变成民之所赞。
以“成果转化×一线法则”助力现场办公下基层,顺民心、见实效,让问题销号有“力度”。现场办公下基层提倡的是“马上就办”,把工作的着力点瞄准在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有效举措,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情怀。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用好“一线工作法”,在一线找“沉疴宿疾”,在一线集中“会诊”,置身其中、躬身入局,用“一竿子插到底”的过硬作风和务实有效的举措“稳扎稳打”、现场就办,“小步快跑”,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矛盾化解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将对策从“纸上”落实到“地下”,将问题清单转化为成果清单。对一时解决不了且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要建立明确方案、责任到人、整改时限、回访问效、清单化、闭环式逐项销号管理的长效机制,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态度紧盯不放、狠抓到底,确保问题得以“销号”;同时要上好“回头看”这一课程,定期回访、常态“家访”,严防已改的问题“死灰复燃”。(邓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