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才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显著,近年来,各地政府纷纷推出各类引才办法,从安家补贴、购房补贴等经济支持到便捷落户、创业服务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林林总总,不一而足,展开了一场“人才争夺战”。在这种竞争中,相较于自然具备强大吸引力的一二线城市,更多的中小型城市更需要运用才智,展现诚意,方能实现业有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量体裁衣,发挥特色,以热心引好人才。客观来说,人才作为一项要素天然的有着向大型城市集聚的趋势,在地方政策的加持下,这种马太效应常常会更加明显。中小城市如果只是单纯的依靠着增加补贴金额、提升政策优惠力度一类简单直接的手段,并不足以弥补这其中的差别,也难以支撑长期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城市间的人才竞争,并非是零和博弈,而应该形成差异化竞争,中小城市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做到量体裁衣。减少为了引才而引才的形式主义,减少不加区分、统一政策的大水漫灌,基于城市发展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对人才的专业、学历、经验进行分类筛选。要更好的发挥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对市场用人主体也给予政策上的支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将对于人才的投入经由市场主体进行精准定向的传导,提升准确性和有效性。更重要是,要构建自身的产业优势,提升城市的宜居性,打造宜业宜家的人才友好型城市,相较于短时间的补贴和政策,这些才是对于人才最为核心的吸引力,其效果也更加有持续性,正所谓“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完善机制,创造机会,以诚心用好人才。在一些地方,在花了大力气引进了人才之后,将他们用在哪里、怎么去用反而成为了困扰,以乡镇基层工作为例,每年通过各种方式引进的高学历人才一方面面对基层的工作内容原有知识技能体系无处发挥,另一方面又因为各种原因难以得到重用,抱负和手脚无从施展,最终被较为琐碎繁杂的日常事务缠身,难免会产生心理上的落差,也导致了人才资源的浪费。因此,要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在其运用上力求精确化,个性化,在人才定岗去向的问题上,充分了解并考虑人才自身情况和意向,给予充分的主动权、选择权,推动人才资源的高效配置,做到才尽其用。同时,要积极地为人才松绑,减少不必要的约束和负担,给予充分的信任,提供发挥的机会,敢于让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进一步完善评价机制,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论资排辈。
科学定位,多元发展,以耐心育好人才。发展的根本在于人才,人才的根本在于培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无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成果也同样丰厚。各中小城市要加强本地人才的培养,发挥本地高校的引领作用,把握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迫切需求,在学科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加强同本地产业的契合,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推动校企合作模式试点和改革,重点发展应用型专业和职业教育,打通学校到企业之间的人才通道,减少供求之间的“错位”,实现企业需求高校知,本地人才本地用。同时,要加强对于已有人才的培养,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完善配套硬件设施,为人才自我发展提供便利和平台,营造终身学习、不断进步的社会氛围,让每一个人才资源自身都能持续获得增量,同城市和社会同进步,共成长。(李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