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0日,落实“四下基层”交流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推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当下第二批主题教育正临近收官,广大党员干部仍要持续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在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中做到“四个坚持”,用好“唱捻做打”四字诀,推动“四下基层”往深里走、往实里做,确保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坚持拓展“宣”的途径,以土味俗语“唱”响基层“民心曲”,让宣传宣讲从“声边”到“身边”。党的政策和策略是党和人民利益的体现,是党密切党群关系、走好群众路线的重要途径。而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将党的思想理论大众化的基本路线,关系着党能否广泛而有效地团结最大多数人民群众。一方面,广大党员干部要加强自身理论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关于党最新理论方针的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自身成为理论知识的“行家里手”,才能真正将理论知识的“高难深”转化为群众爱听的“土方言”;另一方面,要加强宣传形式创新,结合群众实际需求制定宣传内容清单,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宣讲活动,并发动基层党员、网格员这个“N”力量,运用“院坝宣传”“板凳会议”“党员联户”等方式,打通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最后一公里”,切实将利民惠民的政策方针送入百姓家里、传入群众耳中,使党的最新政策从“空谷传响”到“耳提面命”。
坚持抓住“实”的重点,以真心实意“捻”实群众“碎碎念”,让调查研究从“群里吼”到“实地走”。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党员干部走好群众路线的“基本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解剖麻雀,发现典型,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调查研究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问题导向,怀着疑问、带着问题、扑下身子深入基层,主动前往群众意见多、工作开展难的地方,真心诚意与群众拉家常、交朋友,听取基层群众第一线“声音”,捻实群众“碎碎念”,力戒形式主义;也要深入剖析、刨根问源,深入思考群众所提出的“好点子”“土妙方”,反省己身,弥补工作中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并形成常态、长效化机制,为今后高质量解决发展难题、回应群众期盼奠定坚实的基础。
坚持落实“访”的责任,以实干担当“做”好信访“民忧事”,让信访接待从“被动等待”到“主动出击”。“致理之要,惟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而已。”信访是倾听群众呼声、体察民心民意的重要渠道。当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诸如土地流转合同纠纷、村民劳务合同纠纷等基层矛盾纠纷开始逐步显现。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不能被动等待群众上访,任由矛盾变大、积难重返,而是要将“被动接访”转化为“主动下访”“主动约访”,主动到矛盾纠纷集中、问题因素复杂、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地方去,切实掌握实际情况,耐心倾听民众诉求、疏导群众情绪;要建立反馈协商机制,结合调研的实际情况,及时答复群众,与群众协商问题解决办法,做到当月问题当月解决、当场疑惑当场解答,让群众反映的事宜“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坚持强化“解”的力度,以实际行动“打”通基层“积难关”,让现场办公从“机关会场”到“一线现场”。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力争“马上就办”,要求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基层一线,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开展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交通工具、农户小院、乡间地头......很多地方都成为了习总书记的“现场办公室”,广大党员干部要循迹习总书记的“脚印”,切实将身子“沉下去”,打通基层治理“积难关”,要把办公桌搬到田间地头、挪到群众中间,将“方桌会议”变为“院坝交谈”、将“会议讨论”变为“现场调研”,直插一线现场,“硬碰硬”解决群众烦心事、“实打实”化解基层困难事,做到能现场解决的“马上就办”;也要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力量,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在实地调研中多问问群众意见、多听听群众声音,集思广益、广听民意,与人民群众建立平等相待、互相商讨的良好沟通方式,干群合心共同打通基层治理“积难关”。(朱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