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末将至,一年一度的年终考核也随之而来。年终考核是评估工作、评价干部的“试金石”,也是抓落实、促提升的“指挥棒”,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因此,做好年终考核不应只是“例行公事”“走走过场”,必须秉持破“虚功”重“实绩”的鲜明导向,在考核指标上求“准”、在考核过程上求“实”、在考核整改上求“效”,将考核的“指标参数”转换成提高工作的“效能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
考核指标要求“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分类考核,对资源禀赋、基础水平、发展阶段、主体功能区定位不同的地区在考核内容上要区别对待。”这就要求考核指标的制定要精准,坚决不搞“一刀切”。考核指标设置要充分体现差异化要求,紧扣中心工作,根据地方特点、发展现状、经济基础、重点工作细化考核标准、完善考核指标体系,规范整合考核项目,精简重复指标,切实减轻基层考核负担。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将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最在意的事纳入考核内容,围绕提升人民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设置考核指标。在指标分解上,注重从上到下层层分解,考核到岗,考核到人,确保人人有指标、个个扛责任。去掉华而不实的“虚”,扫除弄虚作假的“浮”,坚持用数字说话,用实力印证,让党员干部知耻而后勇,激发干事创业真作为。
考核过程要求“实”。年终考核的本意,在于总结一年工作、评判成绩不足,进而及时改进、再接再厉。汇报材料也好,留痕记录也好,都是为了更加客观直观地看工作成绩,但它们都并非工作本身。因此,不能仅仅以看材料的厚薄、材料的多少、材料的精致程度作为考核的全过程,而是需要把深入一线问效和合理痕迹考核结合起来,深入基层、直奔一线,坚持“用事实、用数字”说话,多到现场看、多见具体事、多听群众说,在实地考察中查出“实情”、考出“实绩”,让年终考核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度的切实反映,避免考核结果与实绩“两张皮”。
考核整改要求“效”。考核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工作,要防止年终考核“变味”,就不能“一考了之”。要坚持以考促改,在精准、全面查摆问题的基础上,找准痛点、切中要害,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整改意见建议,切忌泛泛而谈、自以为是,切勿“为找问题而找问题”。同时,以建立问题清单、深挖问题根源、跟踪督促整改、“一对一”销号等措施推动问题整改,并通过“回头看”等措施,压实责任、传导压力,营造“慢进是退、不进更是退”的紧迫节奏,推动实现问题整改见底清零,积极提升指标数据质量,使优势指标更优,劣势指标向好,务必让考核实实在在发挥“以考促干”的成效。(马悦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