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深刻得指出要坚持“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的原则为人民服务。基层干部是打通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不仅关乎着国家的长治久安,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结合目前的主题教育,我们基层党员干部必须身体力行,切实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的实际成效。
谱活“实干线”,引导党员干部聆听“群众音”。“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人民是党的生命之根、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只有解决好群众身边的“关键小事”,才能让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党员干部要根植为民情怀,俯下身子、鞋沾泥土,用双脚来丈量土地,倾听群众呼声,摸清社情民意,察实情、出实招,真正把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要走好新时代“四下基层”之路,多到困难多、人民群众意见集中、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和单位去开展调查研究,主动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多采取“四不两直”、蹲点调研等方式,深入基层一线,直接听取并收集群众声音,多从群众身上找思路、求方法、学本领。
谱清“担当线”,督促党员干部理清“责任调”。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为官避事平生耻”,担当大小,体现着干部的胸怀、勇气、格调,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当前,背街小巷治理、老旧小区改造、农村厕所革命……这些群众身边的民生事,事事关系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千家万户幸福安康。基层党员干部,要坚守“视死如归社稷心”,时刻胸怀“国之大者”,牢固树立责任意识,以“行则将至”的决心和“做则必成”的信心,坚持把办实事、解难题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要紧紧围绕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始终在矛盾面前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在困难面前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在风险面前敢作敢为、敢于担责,才能为党和人民履好职、尽好责,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动,以好的作风振奋精神、激发斗志、树立形象、赢得民心。
谱准“权力线”,推动党员干部传唱“廉政曲”。北宋包拯作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习近平总书记也经常告诫我们,要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无论时代怎样发展,廉洁永远是时代的需要,清正永远是人民的期盼。因此,党员干部要在主题教育中感悟思想伟力、凝聚奋进力量,自觉接受刻骨铭心的革命性锻造和深入灵魂的精神洗礼,始终保持“如履薄冰”的警醒,树立“防微杜渐”的意识,确保“警钟长鸣”。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始终铭记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必须用来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从而始终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职务和权力,真正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能受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顶得住歪风,管得住自己。(游慕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