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员干部要传承好弘扬好“四下基层”这一宝贵精神财富,深入贯彻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堵”“疏”结合,不断深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坚持“下”到基层一线,“沉”出担当作为,“沉”出为民情怀,“沉”得社会和谐,将信访工作转化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快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促进社会安定稳定。
“下”到基层一线,“沉”出担当作为。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基层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推动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要做好信访接待工作,通过线上线下多种途径公示“信访接待日”信息,把党政班子领导公开接访作为雷打不动的“规定动作”。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要有效解“事结”、化“心结”,引导群众理性信访、依法维权,最大程度把信访人吸附在属地,把问题解决在当地。要丰富与信访群众沟通渠道,通过开门接访、重点问题进门约访、社情民意登门走访等方式全面摸排群众存在的矛盾纠纷,将问题化解在源头,从根本上减少信访问题发生。
“下”到基层一线,“沉”出为民情怀。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于“民”,既是一种工作机制,更彰显了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聚焦“来信来访”,基层党员干部要从“被动接访”走向“主动走访”,要一方面全面缩短“信访路线图”规定时限,推行信访事项“三见面四告知”“最多投一次”工作机制,党员干部要在信访事项的受理、答复等环节与信访人见面,面对面沟通办理进展情况,直到化解办结。实现信访人“事心双解”。聚焦“问题化解”,要不定时排查梳理,交办信访突出问题,实行清单管理、强化督导、逐案销号,强化结果考核,与单位绩效考核以及干部综合评价、选拔任用相挂钩,倒逼责任落实。
“下”到基层一线,“沉”出社会和谐。要充分发挥村民组长、群众代表、老党员等人员人熟、地熟、社情熟的优势,结合本辖区的实际情况,上门调查、上门评理、上门调解,切实做到群众在哪里,信访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及时就地受理和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问题。要创新信访化解形式,探索发挥信访志愿者职业特长和社会资源等优势,开展以“牵手交心交友、牵手疏导引导、牵手调解化解、牵手信访代理、牵手帮扶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信访志愿者活动,探索建立各单位分管领导与初信初访事项当事人“结对子”工作制度,通过分管领导求真务实的办信质效和角色互换的感情倾入来落实“最多投一次”。(康灿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