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候大家都认为,要改革开放,就要往城市跑,到城市里才能发展经济……可习书记不一样。他心里装着群众,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也是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四下基层”的思想精髓,在“下得去”、“讲得透”、“办得好”中走稳新时代群众路线。
要“下得去”,把民情民意看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每年要有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深入基层,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基层是离群众最近的地方,是国家治理的神经末梢和各项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阅卷人”。只有深入基层、融入群众,才能发现真问题、真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在主政浙江期间,用一年多的时间跑遍了全省90个县市区,亲自谋划部署并推动了“千万工程”,20年来,这一工程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党员干部下基层,要迈开步子,不搞车上看一看、随地转一转、拍照站一站的花架子,多到条件艰苦、情况复杂、矛盾突出的地方去,用脚步丈量民情;要俯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话家常、唠里短,打开群众的“话匣子”,了解群众在做什么、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把准基层“脉搏”。
要“讲得透”,让政策理论到基层。理论再新,老百姓不清楚,就可能沦为“空中楼阁”;政策再好,老百姓不知道,就可能成为一纸空文。推动党的理论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是凝聚人心、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职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认为宁德扶贫要先扶志,要想发展,首先要摒弃“等、靠、要”的思想,解决思想贫困问题,他通过举办读书班、下基层宣讲、召开报告会等形式,为宁德摆脱贫困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政策理论宣讲。“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政策理论宣讲不能只采取“台上讲,台下听”的传统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将政策理论“照搬照拿”,而是既要方向正、内容精,也要形式多、方法活,要走到“台下”深入群众,思考群众想听什么、怎么听,善用土方法、大白话,把惠民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讲清、讲透、讲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联系。
要“办得好”,落急难愁盼于实处。“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服务好一方百姓,就是守好一片江山。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四下基层,下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取得的效果怎么样,不是靠嘴上说说、纸上写写,老百姓心中自有“一杆秤”。下基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做“井里的葫芦”,群众的困难记在本子里,落不到行动上,只会有损党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为官避事平生耻”。四下基层,须“下”而有为。要主动“摊事”,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反映强烈、长期没有解决的突出问题,深入剖析问题根源,实打实拿出解决办法,持续跟踪问效;要坚定“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干事情怀,把群众“鸡毛蒜皮”“柴米油盐”“家长里短”的小事解决好,让群众反映的问题和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安徽省潜山市源潭镇选调生 余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