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良好发展,总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识自觉、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这离不开共同体意识的有效支撑。这对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团结稳定是国家和人民的福,分裂动乱是国家和人民的祸。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始终坚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和衷共济、守望相助,形成各民族之间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帮助的良好社会氛围,各民族人民才能拥有美好生活。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明确政治站位,不断提高政治理论水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理论结合实际,理论指导行动,认真贯彻党的培训教育方针,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不断增强对祖国的认同,做一名坚定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拥护者。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轨迹从未中断,从始皇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不谋而合。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飞跃,这正是我们党和国家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有效发挥了民族共同体意识。因此,新时代仍需努力铸牢这种意识,以充分凝聚人心、汇集有效资源、整合进步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集体尊严,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大家共建共有的价值感。这种尊严状态既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实基础之上,又依赖于每一个国人的付出、担当与贡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在于搞好各民族和群众团结。我们作为国家干部,在基层,时时刻刻都在与民族群众打交道,穿梭融合于不同的民族文化之间。对此,我们更要发挥带头作用,把促进各民族团结的工作做在“平时”,要注重自身能力建设,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自身知识体系,把党的各项民族政策学习入脑、入心,要通过深入的学习去理解和掌握各民族基础知识。要在点点滴滴中关心民族发展和民族团结,在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要抓好平时,争做民族团结工作的践行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主动团结和关心帮助各民族群众,切实解决实际困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紧紧连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所有党员干部都必须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用心用情做好工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出一份力,献出自己的一片情。(陈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