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明确宣示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样的目标继续前进。而自党的十六大开始,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主题有一个重大变化,即增加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向新的目标奋进。比如,党的十八大主题强调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党的十九大主题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二十大则明确宣示必须“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我们党之所以特别强调这种昂扬精神状态,是有其深刻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的。
保持昂扬精神状态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映物质,但意识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对物质又具有反作用;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完全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人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能够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能激发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精神力量。《共产党宣言》清晰地描绘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但这些原则能否取得最终胜利,马克思把希望完全寄托于“共同行动和共同讨论必然会产生的工人阶级的精神的发展”。恩格斯曾说:“一个知道自己的目的,也知道怎样达到这个目的的政党,一个真正想达到这个目的并且具有达到这个目的所必不可缺的顽强精神的政党——这样的政党将是不可战胜的。”列宁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曾指出,十月革命的胜利靠的是“千百万觉悟群众的革命行动”和“群众汹涌澎湃的英勇气概”。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辩证分析,以及对党和群众精神状态的高度重视,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社会革命和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科学指南和有益启迪。
保持昂扬精神状态是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精神力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党凭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的乐观精神、“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宜将剩勇追穷寇”的必胜信念,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凭着“两个务必”的革命自觉、“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的豪迈气概、“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新天地;凭着战争年代传承下来的革命传统,敢“闯”敢“冒”的改革精神,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开放胸怀,成功走出了一条新路,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凭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创业热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革命精神,经受住了各种风险挑战,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正是因为拥有无坚不摧的强大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才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石库门走到天安门,从兴业路走向复兴路。
保持昂扬精神状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不竭动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伟大而艰巨的事业,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距离民族复兴目标越来越近,就越容易出现精神懈怠的危险。有人会因没有得到“实惠”而懈怠,有人会因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懈怠,有人会因不懂得“行百里者半九十”而懈怠,有人会因长期处于风平浪静之中而懈怠,有人会因奋斗时间太久而懈怠……精神懈怠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少数人的精神懈怠一旦蔓延开来,就会严重影响集体精神状态,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这些阻力压力、风险挑战如果不能及时化解、有效克服,就会严重干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进步伐,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而不管是精神懈怠的克服,还是风险挑战的应对,都必须保持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和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因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贵州省镇远县㵲阳镇人民政府 何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