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了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目前,由于城市化的虹吸,农村地区出现“空心化”苗头,乡土人才老化现象尤为凸显,想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就必须率先实现乡土人才振兴。
聚焦乡村人才振兴发展,突出精准发力。乡村振兴,人才为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乡村振兴五个具体路径中,人才振兴占据重要地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每一个方面,都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要做到人才振兴引领乡村振兴,就要充实基层一线干部队伍,加大乡镇公务员、选调生和事业编制年轻干部的招聘力度,加强乡镇干部队伍的源头建设,加大“三农”干部的培养力度,选优配强村党支部书记“领头羊”队伍。要提高基层干部待遇,对乡镇站所、卫生院、中小学校的工作人员,在服务期间不断建立健全轮岗交流、岗位晋升、职称评定等倾斜制度,对服务期满的给予回城安置、增补假期等政策,使他们扎根农村,安心工作。要通过公开招聘“村务岗”、高校大学生“招才引智”等方式,以全方位“发现、挖掘现有人才资源”为导向,不断丰富、拓宽农村干部选人用人渠道,有效激发乡土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聚焦包装人才振兴项目,突出精准设计。人才项目是推进人才工作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载体,产业专业人才更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所在。乡村振兴的主体和主力军是农民,要因地制宜培育壮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采取“致富能人+项目”“产业扶持+振兴发展”方式,加大“土专家”“田秀才”扶持力度,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要整合各方资源,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完善农村乡土人才孵化培育链条,培养造就一批扎根农村、服务基层的农村专业化技能人才,将现有产业项目做大做强,积极打造民族品牌、地方品牌、特色品牌。要将党政企领导干部与乡土人才混合编组,建立“共同包保、合力帮扶”机制,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示范带富、技术带富作用,广泛吸纳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本土人员带动就业,宣传推介致富经验,指导传授种植、养殖技能,增强振兴发展“造血功能”,使乡土人才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聚焦优化创业环境条件,突出精准施策。根据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精神要求,各地迎来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科技、产业、人才紧密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农村地区人才发展带来更大的新舞台、更多的新机遇。要全力推动各类人才政策措施落地落实,持续加大政策吸引力和人才集聚效应,结合人口环境,边远区位,资源条件等综合因素,按区域划分引才政策层级,区别对待各类引才政策待遇标准。同时,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鼓励专家到基层定期服务、挂职锻炼,特别是人口“三化”问题较突出的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在职称评聘、工资浮动等政策待遇上给予倾斜,让其安心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增加人才使命感、责任感和成就感。要加强与高职院校的定向合作,为农村地区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输送“一技多特”专业技术蓝领技工,加大职业技能人员引才政策向艰苦边远地区流动力度,吸引更多的技能型人才自愿到艰苦边远地区任职作为,为全面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吉林省延边州和龙市委组织部 郭呈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