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农村的广阔天地是“青春大舞台”,基层的前沿阵地是“青年练兵场”,广大青年干部要坚守“浪浪山”,逆行而去,向下扎根,把“诗和远方”寄托于乡愁、乡思、乡情,紧紧跟随二十大擘画的宏伟蓝图,深挖生态资源,深耕农业发展,深植为民情怀。
以“守护碧水蓝天”的自立去“打造美丽农村,建设美好家园”,努力让农村美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关系,走“先破坏,后治理”的老路并非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中国乡村既有自然环境的多样性,又有乡村文化的多样性,能够有力推动绿色发展,最终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青年正处于干事创业的大好时光,要树立乡村振兴哲学思维,辩证看待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生态的关系,立足乡村实际,聚焦绿色转型,拒绝照抄照搬“钢筋混凝土”式的发展路径,积极拥抱“渔樵耕读”式的乡村生活,努力在条条小路中“留得住乡愁”,努力在庭庭小院中“遇得见未来”,让离不开的乡村“浪浪山”成为不想离开的生态“花果山”。
以“风景这边独好”的自信去“发展中国特色,彰显大国魅力”,努力让农业强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农业要强,就要端牢“中国碗”,装好“中国粮”,充分发挥“盘中餐”的基础性作用,让农业“压舱石”更好的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此外,要充分挖掘农业的其它功能,发挥农业在生态涵养、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等不同领域的功能,把“粒粒皆辛苦”的农业生产变为“户户有余粮”的美好生活。青年强、农业强、国家强紧密联系,青年要以振兴农业为己任,深入田间地头做“田秀才”,了解农业知识做“土专家”,从国情、社情、农情角度出发思考兴农之路,在西方式现代化的路径之外考虑中国强农新思路和新路径,扎根农村,奉献农业,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以“人民就是江山”的自觉去“坚守为民初心,践行宗旨意识”,努力让农民富起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习总书记还指出“把生活富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心任务”。如果说底线任务是“但愿苍生俱保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初心不改,那么中心任务就是“思民免饥寒,而更思殷富”的殚精竭虑。青年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应当牢记习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勇赴基层一线锻炼本领,以群众“急难愁盼”为题,不烦“鸡毛蒜皮”,不惧“泰山压顶”,一点点凿、一锤锤敲、一处处刨,通过调研学真知,通过规划找出路,通过发展聚民心,把广阔农村的巨大发展潜力充分挖掘出来,及时有效转化为农村发展的后发优势,让“一村一品、百村百业、千村千面”成为乡村振兴新图景。(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文德镇选调生 李映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