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人迹罕至之处,多的是风景奇绝之地。调查研究也是如此,基层党员干部身处“一线”,当以舍我其谁、不避斧钺的责任感投身调查研究,于阡陌之间体验民情、摸准实情、推动落实,做到既要调查又要研究,既要“摘花”又要“摘刺”。
不打“照面”直奔基层,拒绝“闭门造车式”调研,在俯下身子中寻一番“实貌本味”。从制定调研方案,到开展实地调研,再到撰写调研报告,这是很多调查研究采取的流程。然而,倘若问题是提前想好的,路线是事先设计的,对象是提前确定的,那么看到的都是“精心布置”的“盆栽”。如此调研,不仅费时费力,更是事半功倍。“一身泥土、两脚淤泥、三顾家门而不入”,调查研究不是“喝喝茶、吃吃饭、听汇报、看报告”,而是要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坚信“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用一辆自行车踏遍全县120个生产大队,尝一尝泥土味道,辨一辨是盐是碱。搞调查研究,党员干部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轻车简从直奔基层一线,避免“经典路线”“美颜盆景”;要“入乡随俗”,祛“官气”、接“地气”,和群众“唠嗑”“拉家常”,避免调研结果“失真”。
不唯“书面”直插现场,摒弃“纸上谈兵式”调研,在明察秋毫中寻一番“实请本味”。入深水者得蛟龙,入浅水者得鱼虾。只有深入实际,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调查研究不会一帆风顺,更不会一蹴而就,要以钉钉子的精神反反复复在现场扎根研究,才能“吹尽黄沙始到金”“拨开云雾见天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时,骑着自行车下乡、进厂、入户,把全县25个乡镇、222个村跑了不止一遍。我们党员干部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钉钉子”精神,去现场查看、去实地走访,全面真实地了解情况,避开“补充完善”的材料、“反复斟酌”的汇报,以第一手资料夯实调查研究的基础;要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深入偏远乡镇,探访基层群众,要本着一锤接着一锤、直到水落石出的钉钉子精神,深挖细找,直至真正把情况弄清楚、把症结分析透、把对策想明白。
不浮“表面”直击问题,避免“虎头蛇尾式”调研,在对症下药中寻一番“实效本味”。行百里者半九十,文以载道出实招。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研究的成效取决于成果转化运用,不能搞“一调了之”的“烂尾式调研”,要把调查研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始终。为了避免出现蜻蜓点水的现象,我们要带着问题去寻求解决之方,抓住群众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善于发现实际问题、明确人民现实需求,精准把脉,确保对症下药;要下足“绣花功夫”,仔细研究,把情况捋顺、症结找准,针对性地提出科学的、可操作的对策建议;要以“解剖麻雀”的方法,在一线发现问题、研究对策,在补齐短板,增强本领。坚持从实际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靶向发力、科学决策,开出解决问题的“千金方”,做到从调研走访中真实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切实为民把事办实办好。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我们要坚决摒弃“闭门造车式”调研、“纸上谈兵式”调研、“虎头蛇尾式”调研,用好调查研究这一“法宝”,才能带着问题下去、带着方法上来,真正做为民排忧解难的“钦差大臣”。(安徽省亳州市蒙城县双涧镇人民政府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