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央视新闻记者在直播报道的时候为大家讲述的一个温馨的“小插曲”令人印象深刻。在距离火箭发射塔架不到五十米的地方,常年生长着一棵老榆树。据悉,老榆树名为“树坚强”,从1997年至今,已经陪伴发射塔架25年了,如今,在“树坚强”旁边又奇迹般地长出了一棵“树小强”。每一次火箭发射升空,对“树坚强”来说都是一次“烤”验,一次次被高温热浪烧蚀,又一次次焕发新芽。在许多人心里,“树坚强”其实就是对中国航天精神极具象征意义的诠释,无论身处什么环境,遇到任何困难,仍然一代一代焕发出奇迹般的生机。其实,做人也是一样的,无论境遇如何坎坷,我们都要努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也许,我们还没有办法成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也许,我们仅仅是一粒被埋于地下的种子,但哪怕只是一粒种子,我们也可以默默在地下扎根,向土壤汲取养分,为破土而出积蓄力量。
向下扎根,是一种积累和坚守。袁隆平说:“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那么,怎么样才能成为一粒“好种子”呢?袁隆平先生一辈子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如果从他开始学习农业专业开始算起,到2021年逝世,长达70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脱离开水稻的研究。如果从他发现第一株天然杂交水稻算起,在长达60多年的时间里,他始终没有脱离开杂交水稻的研究。期间,不论经过什么样的时期,袁隆平先生坚守水稻科学研究,始终如一。他说过,成功的重要元素之一就是汗水,就是要不怕吃苦,长久坚持。正是因为袁老先生如种子一般在杂交水稻这片“土壤”上的不缀耕耘,才有中国人民饭食无忧的今日。
每个人都是一粒种子,从破土到含苞,需要冲破累土与石砾,经历日晒和雨淋。因此,当你暂时囿于黑暗之时,别灰心、别着急,保持耐心,默默汲取养分,努力扎下更深的根基,终会迎来向上的生机。
向下扎根,是为了更好地向上生长。跬步千里、滴水汪洋;向上一尺、根深一丈。根须扎得越深越久,来日才能蓬勃生长。此次执行神舟十四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03号航天员蔡旭哲,从飞行员选拔为航天员的12年来,他一直在准备着。从飞行员到航天员要经历脱胎换骨般的淬炼不但要学习枯燥的基础理论还要完成包括体质、心理、航天专业技术等上百个科目的艰苦训练。12年来,蔡旭哲没有一日懈怠,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时刻为飞上太空做好准备。正是他的坚持和努力,今年6月,终于迎来圆梦时刻,成为神舟十四号乘组的一员。未必每一滴汗水都能够在当下有所报偿,但只要拥有登高望远的耐力和雄心,终将水滴石穿,终能翻山见海。
人们往往急于立竿见影,看重瞬间能够达到的高度和速度。实际上,人生事业的成功,重大事业的发展,都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在每一段无人知晓的时光里的学习、积累、成长都是对未来发展的蓄力。
在这个过程中,心态最重要。心不静,无法专注,更谈不上积累。耐得住干扰,耐得住寂寞,耐得住诱惑,心不为动,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方能成功。(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灵源街道办事处 王保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