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大公报》创刊120周年之际发来贺信,信中指出:希望《大公报》不忘初心,弘扬爱国传统,锐意创新发展,不断扩大传播力和影响力,为“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书写更为精彩的时代篇章。
爱国,情之所归。我国地质事业奠基人之一的李四光院士曾说过:“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李四光院士用他的一生来践行。他作为教育家诲人不倦,将知识传授给千千万万的莘莘学子,育人成才。他作为地质学家发表著作,帮助勘探石油,甚至在中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中都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对中国的贡献、他的高风亮节和治学精神,都堪称后世师表。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要以李四光院士为榜样,学习他浓浓的爱国之情,立足岗位,尽职尽责,把宝贵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实际行动,用成绩来说话。
创新,心之所向。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于是他勤学苦练,反复临摹名家字帖,但收效甚微。一次在妻子的启发下,他幡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临摹别人的碑帖,终究是别人的。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字体——板桥体。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要认识到,创新推动着时代前进。在工作中我们要用发散性的思维来看待事物,解放思想,拓宽视野。俗话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工作方法,有利于我们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完成工作。
奋斗,一往无前。古语有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路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我党的繁荣昌盛正是革命先驱长期奋斗的结果。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要延续这种一往无前,艰苦奋斗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在立足当下的前提下,放眼未来,自强不息,锐意进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霍童镇人民政府 陈智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