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党的十八大以来这十年,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心系情牵“三农”,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冷暖挂在心间,十年如一日心系情牵“三农”工作,生动诠释着共产党人“时时放心不下”的民本情怀。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三农”领域涉及面广,新情况新问题多,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赓续习近平总书记情系“三农”、心系百姓“冷暖”的民本情怀,在新征程、新目标的要求下,练就自身“真本领”“硬功夫”开新局、应变局,不断增强“三农”工作的科学性、创造性,推动“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取得新业绩。
扎好“马弓步”,下盘扎稳才能“稳中取胜”。面对当前“三农”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和繁重任务,作为基层干部必须要沉下心来、稳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食”。守住中国人的自己的饭碗,粮食安全是第一。作为基层党员干部做好“三农”工作首先要保持好“稳”的总基调,要持续守护好耕地红线,将责任体系落实到位。要筑牢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不论是粮食主要产销区还是粮食产值平衡区,都要持续保护好耕地面积、粮食绿色产值。要落实好农村耕地扶持政策,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激发耕地产值的内生动力,以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升。要持续以建设高标准农田为抓手,不断提高基层农田的建设规划和产粮增收,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以稳中求胜的“实举措”,为“三农”工作“定调”。
· 练就“铁手腕”,出手够硬才能“卓有成效”。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乡村振兴不是“画饼充饥”、更不是“坐而论道”就能实施下去的,而是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足履实地、真抓实干,才能出实绩、见真章,让老百姓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因此,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的精神,多走基层路,在农村广阔天地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在农田广场集聚爱农情怀,在生产实践中提升自身农业技能,在田间地头增长自身农业实操技术,练就“识农务”“会农技”“懂农事”的真本事“硬功夫”。要敢于向基层百姓“拜师学艺”,在农村的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把握规律、寻找破解之道,把农村工作做实做好做出成效。
· 打出“持久拳”,持续输出才能“胜券在握”。脱贫攻坚成果斐然,但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眼前现状,更不能望而却步,必须巩固拓展好来之不易的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衔接。当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的“赶考路”上的伟大使命,必须“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以“奋辑起航”之力为乡村振兴“持续输出”。作为基层青年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当下部分脱贫户尽管基本生活有了保障,但人均家庭收入仍然较低;一些边缘户抵抗意外风险能力不强,贫困的灰烬极易“死灰复燃”,面对这些痛点、难点,基层党员干部要必须以“持久战”为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上出“重拳”“长拳”,建立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吉林省四平市铁东区委组织部 辛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