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一搭二建三沟通”构筑乡村治理新模式

2022-06-02 16:07:21 | 来源: 中廉在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只有把基层党组织建设强、把基层政权巩固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基才能稳固”。习近平总书记在基层代表座谈会上说。“十四五”时期,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要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基层工作的全面领导,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坚持和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加强城乡社区建设,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护好社会稳定。与此同时,还要坚持人往乡村走,钱往乡村投,政策向乡村倾斜,力量向乡村下沉。同时积极构筑乡村治理新模式,以推进党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一是搭建乡村治理“直通车”。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也是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二十字方针的要求之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各地均加强新时代文明实践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院坝会、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阵地作用,培育乡风文明,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使之成为政策宣传的“直通车”。比如:成立红白理事会,建立红白理事会章程,对村里的红白喜事操办提出的新要求,要求不得大操大办、讲排场、比阔气,倡导婚事新办、白事简办,要厚养薄葬等等。再如:积极开展好媳妇好婆婆、道德模范、敬老标兵、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通过评选典型,让身边的鲜活事迹带动更多的人,从而推动村级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搭建乡村治理“直通车”,开展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活动,倡导村民从自身做起,从家庭做起,改变生活陋习,形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

二是建设乡村治理“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站,是基层民政服务的综合平台,是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推动兜底民生服务从“兜得住”向“兜得好”转变、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米”的重要载体,并以此来调动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最好举措,从而形成了村民自治、共同参与、合力提高的乡村振兴新局面。比如:为方便广大群众的生活,在党员积分制的基础上,吸纳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致富带头人、党员志愿者等人员组建的便民服务队,开展日常便民服务,解决群众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队员通过服务赚取积分,这就是乡村治理建立“服务站”所发挥的作用。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还将包括乡风文娱活动室、人才振兴发展教室、产业发展规划室。这些“服务站”不仅营造了劳动光荣、勤俭持家、爱护环境的文明新风尚,还形成了村民自治、共同参与、合力筑乡村治理新模式。

三是沟通乡村治理“沟通桥”。乡村治理的大量实践表明,与乡村群众的信息沟通做得越好,利益纠纷和社会矛盾就越少。要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于乡村治理,灵活运用好微信群、QQ群、抖音等平台,打破群众了解知晓政策信息的“壁垒”,畅通与群众的沟通渠道。既要主动公开党务、村务、财务信息,接受村民的评议监督,赢得广大村民对基层工作的理解支持,让乡村干部打消顾虑放心干事,又要及时回应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听取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监督意见,在广大村民与乡村干部之间架起点对点、心贴心沟通的治理“沟通桥”。乡村治理,百姓安心,国家稳定。“沟通桥”为乡村治理创新带来了无限空间和广阔前景。奋进新征程,创新乡村治理新举措,谱写乡村治理新篇章,让乡村充满活力、和谐有序,让广大群众不断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针对“村落大、情况复杂”村寨,村“两委”可以充分发挥老党员、寨老、老村干的先锋作用,架起了一道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桥梁,为推动乡村治理注入新的模式。(贵州省锦屏县启蒙镇人民政府 杨波)

责任编辑:张艺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