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战略“五个振兴”科学论断指引下,全国上下紧紧围绕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以乡村振兴为主线夯实基础谋发展,不断发挥干群主观能动性,创新工作机制,注重定点发力和整体合力,逐步形成多方合力、互为支撑的工作格局,不断解决脱贫群众受区位条件、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等因素影响的就业难问题。
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挖掘拓展农业附加值
农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总要求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因此,构建和延伸农业产业链,农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型、从人力型向科技型、从家庭型向规模性转化,则是十分必要且必须的。一是各级政府应当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对传统农业产业链进行不断挖掘和扩展,使农业能够和第二、三产业形成有效衔接。二是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资力度,鼓励农业产业科技创新,培养农业人才,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等相关产业。三是通过税收和政策支持,通过市场竞争培育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完善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企业对农户的带动能力。
二是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步伐
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的关键原因在于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更高、社会服务更全面、生活水平更优质。因此立足于西部欠发达省份实际,务必要加快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旅游产业化步伐。一是提升公共服务和设施水平,着力推进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二是以壮大支柱产业为基本策略,以打造主导产业为主要策略,调结构强支撑扩增长,促进工业由小型化、松散化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三是以西部自然生态风光为依托,不断强化旅游品牌、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区域旅游产业链。
三是着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
现阶段下,农村劳动力综合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依然是制约其获得更优质劳动岗位和达到更到就业水平的因素。为此,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同时不断引导社会资源向农村教育领域流动,并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对农民进行教育、技能培训等,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水平。(袁运川 贵州省镇远县青溪镇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