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助推民族工作迈进新征程

2022-05-19 10:08:04 | 来源: 中廉在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深入阐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绚丽多彩的中华文化。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民族精神相互凝聚、不断融汇、共同熔铸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爱国精神,成为维系各民族团结发展、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精神纽带。近代以来,在面临亡国灭种的危亡之际,中华各民族儿女共抗外敌、同赴沙场,留下了无数气吞山河、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只有不断传承和弘扬各民族千百年来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抵御外敌入侵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进一步促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理解和认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要保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在新时代继续保持“模范自治区”的崇高荣誉,是我们民族工作的重大政治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具有民族团结的光荣传统。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高举民族大团结旗帜,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积极践行守望相助理念,扎实推进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固,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立足“两个维护”政治高度,着眼“两个大局”时代高度,深刻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真抓实干、开拓进取,着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决策部署在内蒙古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二、讲好共同体中的内蒙古故事

我们应结合自治区实际,讲好共同体中的内蒙古故事,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接上地气、关联历史,更有地方感、故事感、氛围感、纵深感。

2021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提到“三千孤儿入内蒙”其背后是一个跨越地域,跨越民族,超越血缘感人至深的故事,上世纪六十年代,生活并不宽裕的内蒙古牧民们,用博大的胸怀接纳了3000名来自上海、江苏、安徽等省市因为食品短缺个个瘦得皮包骨头,嗷嗷待哺孩子们,用一滴滴牛奶,一碗碗小米粥,一缕缕亲情将汉族孤儿,收一个,活一个,活一个,壮一个。并亲切的唤这些南方孩子们为“国家的孩子”。蒙古族有这样一句话,“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这段民族团结互助的佳话背后,是内蒙古人民唯护民族团结,大爱无疆的最好诠释。是内蒙古人民维护国家的统一,创造民族辉煌的生动践行。

习近平总书记还提到了“齐心协力建包钢”的历史佳话,迅速唤起人们对那段光辉岁月的记忆。1958年,包钢正处于大规模建设时期,人们热切期望的一号高炉建设却遇到了设备和建设材料供应不足的难题。党中央很重视包钢建设,提出“要想办法为包钢解决困难”。但在“包钢为全国,全国为包钢”口号的感召下,从中央和华北局等党政机关抽调的管理干部、鞍钢技术骨干、大专院校的知识分子和退伍军人,毅然放弃了舒适的生活条件,满怀激情地投身于包钢的建设中。1959年9月26日5时55分,包钢一号高炉流出第一炉铁水,比原计划提前了一年时间。从此,内蒙古草原寸铁不产的历史结束。全国各地支援内蒙古建设,各族儿女心手相连同舟共济,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全国一盘棋”的生动见证。

新时代新挑战,我们必须要以更有穿透力的声音讲述民族发展新故事,传播民族团结新声音,展现民族进步新面貌;要以更强大的传播力阐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以广泛的影响力展示新成就,以更创新的表现力唱响全区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旋律。

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组织基础。民族工作能不能做好,最根本的一条是党的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把民族工作列入党委(党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解决民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级党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委委员制等机制作用,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到民族工作各领域全过程。民族工作部门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认真研究破解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参谋助手作用;密切与各族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把各族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推进民族工作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举措。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现国民教育、干部教育、社会教育全覆盖,创新教育方式、注重教育效果,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坚持创建人文化、大众化、实体化,在创建工作进机关、企业、社区、乡镇、学校、宗教活动场所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平台和载体,进一步拓展创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制定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规划,召开民族团结进步经验交流现场会,举办互观互学活动,大力培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典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的实践证明,民族地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取得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并不会自然增进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党的光辉照边疆”和“边疆人民心向党”的良性互动。未来民族工作的路径是:加强党的领导,铸牢中华民族共体意识,促进边疆稳定与繁荣发展。各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找准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要加大对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优化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不断增强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牧业发展高质高效、乡村建设宜居宜业、民众生活富裕富足;要完善沿边开发开放政策体系,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隆盛合镇人民政府 梁瑞雪)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