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主席说,“各级党委要扛起政治责任,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方针,以更大的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如何有效落实乡村振兴,人才是肱骨。
古往今来人才始终在重大社会变革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当今中国适逢两个百年的历史交界点,正经历着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厚植乡村人才之林,是基于中国国情的顶层设计应有之意。但是乡村人才问题突出——总量不足、老龄化严重、人才外流等均制约着乡村的发展。当下应当坚持因地制宜方针,不搞一刀切,不要一个样式盖到头,一种颜色刷到底;要深化完善人才“选育用”机制,让适合的人才扎根在基层实践的土壤里,向下扎根向上生长,浓厚乡村振兴人才底色。
乡村人才工作须依托乡村具体实际展开,应加强调研工作,精准施策。根据“木桶定律”,我们需要扬长——发挥乡村优势特色;同时又要补短——找出桎梏所在,而影响扬长补短战略决策的前提是对于乡村现状的把握。调研就是抽丝剥茧的“金钥匙”。中央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各地依托于这一项政策实施,须根植实际,有的放矢。有的地区盲目筑巢引凤,大拆大建;有的地方引进相关运营人才机械式照搬农文旅发展融合模式;有的脱离发展阶段,想要跨大发展,完全寄希望于人才,忽略基本功。扎稳马步,做实基本功,勤练调研“心法”,须念好“贴”字诀。我们要迈开步子,走出院子,到田间地头,贴近真正明了乡村实情的各方面人士,通过沟通讨论进行信息交换、比较和反复从而获得扎实可信的调研成果。毛主席曾说,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我们要乡村振兴,就要了解乡村;我们要人才繁茂,就要分类施策。
各地应深化完善人才“选育用”机制,在“选”上着力、“用”上发力,“育”上借力,三力齐发,方可下好人才振兴乡村“先手棋”。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重源头补给,须发挥“招引”、“发掘”两板斧,既要合理“筑巢引凤”又要切实“固巢养凤”,在推动人才向乡村倾斜的过程中,更要着力本土化人才挖掘工作,积极吸引能人志士带动资源项目等返乡创业,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回归本源,出台有针对性的创业扶持政策,同时创新载体,开展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等,惠及于民。要绵绵用力,持续“输血”、“造血”,不断打造人才“蓄水池”。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发挥各类人才的不同优势与智慧,不拘一格降人才,既要看准大胆用,又要畅通人才成长“快车道”。首先需要为人才减负,减轻其政务约束,突出实干,为其搭建平台,盘活可利用资源。同时打造扁平化考核体系,以群众满意和切实有效为重要准绳,避免繁琐垂直考评,有效提振用人效能,激发人才创新动能。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持续培育人才,夯实人才基底是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根据乡村发展需要和人才真实诉求,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梯级培育计划。借助共建单位、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资源,整合载体搭建平台,以人才喜闻乐见的方式落实培育;同时培育内容精准滴管,可以党建统领基层治理、产业振兴促共富等板块打造,切实以科学指导实践,定向厚实相关专业人才业务驾驭能力。
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压舱石,在人才的制度保障、生活保障等方面,国家各级正铆足全力。惟愿人才们在这个大有可为的时代,以真知实干不负韶华不负群众,不断根植乡村振兴的土壤向上生长。待你成长茁壮,繁林岂会远哉!(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余杭街道党建办 何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