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是以国家或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对公民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保障对象都是基本生活出现困难的群众,这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我认为推动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对保障对象的分类更加精细。根据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是否能够通过制度保障来恢复自身生产生活能力进行划分:将无法恢复自身生产生活能力的公民纳入国家兜底保障政策,将能够恢复自身生产生活能力的公民针对性的提供帮扶措施,通过区分“小舟”还是“大船”,分类施保,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针对性,造成社会保障支出日益膨胀。如果对象清晰明了身份明确,至少不会有“错保”的情况出现,而且都是同一类对象,相对好管,自然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不再膨胀,减少了管理费用支出。福兮祸之所伏,如果对象分类不精准,势必会给施保过程增加难度,除了造成保障资金的流失外,还需要再增加人力物力为正常施保保驾护航,从而陷入粗放型投入的恶性循环当中。
二是部门间的协同高效更加精细。以往各部门之间都各自办公,往往出现九龙治水的情况,缺少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救助对象情况了解不充分,容易造成本部门开展救助平均化,部门间重复救助受益不公的情况发生,这样会导致人们的工作欲望减弱、而对政府和社会的依赖心理加重,使效率受损。所以要准确把握社会保障各个方面之间、社会保障领域和其他相关领域之间改革的联系,提高统筹谋划和协调推进能力,确保各项改革形成整体合力。
三是社会保障法治化更加精细。推进社会保障法制化,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加强部门间监督管理,将公权力束缚在制度的笼子中,避免因为个人主观原因造成保障资金流失,要推进社会保障法治化,在法治轨道上推动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要加强社会保障精细化管理,提升社会保障治理效能。
共产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制度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坚持国家顶层设计,把握规律,统筹协调,坚持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各项改革方案的贯彻落实,并持之以恒的抓下去,方能奏效。(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郑坊镇人民政府 张景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