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以人才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2022-04-22 08:37:02 | 来源: 中廉在线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要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然而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进程中,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年轻人特别是人才数量锐减。《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0》提出,预计到2025年全国将新增农村转移人口在8000万人以上,乡村60岁以上人口比例将达25.3%。在大量优质劳动力外流和城市人才不愿下乡的双重作用下,还存在农村人才在规模、结构、素质、效能等方面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衔接不紧,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适应、不匹配等问题,难以满足其现实要求。这些都是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累积形成的问题,既非一日之困,也难一蹴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破解乡村发展中的“人才困境”,需要培养一批爱农村、懂技术、善管理的乡村人才队伍,确保更多人能来到乡村、建设乡村、留在乡村,以人才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以产业发展汇聚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承德考察时指出:“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人才是基石。只有产业兴旺,才能够汇聚在乡村之外的能人志士来到乡村建设乡村。因此,发展农业产业与挖掘培养人才是并行不悖的。乡村要注重发展产业,而且产业发展要有特色,要走出一条人无我有、科学发展、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要不断完善实施强农惠农政策,依靠政府引导与龙头企业带动,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要在打造全产业链上持续发力,让“一产”优起来,多在生产绿色优质产品上做文章;让“二产”强起来,推动科技创新,引进深加工项目,延伸产业链;让“三产”旺起来,加快传统农业与电子商务、观光旅游等深度融合。要坚持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补上产业发展短板,加强产业发展后续扶持,尊重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精准施策,助力乡村产业健康发展,以产业发展汇聚振兴人才。

以职业发展吸引人才

农民职业化是指“农民”由一种身份象征向职业标识的转化,它不同于农民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职业化的农民将专职从事农业生产,其来源不再受行业限制,既可源自传统农民,也可源自非农产业中有志于从事农业的人。农民职业化的实质,是传统农民的终结和职业农民的生成。乡村振兴涉及产业、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多个领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人才需求层次多、范围广,既需要拥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专家,也需要拥有丰富农村生产生活经验的基层实践者。如何实现农民的“职业化”,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一方面要强化“头雁”,坚持内挖、外引、下派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本村选、选本村”的传统,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干部“选人难”问题;另一方面要引回“归雁”,以乡情乡愁为纽带,深入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吸引在外优秀务工人员、大中专毕业生、专业技术人员等返乡助力乡村发展;第三方面要培育“雏燕”,加大乡村后备人才培养力度,注重在退役军人、致富青年、返乡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将表现优秀的年轻人才作为后备干部培养,着力储备一批基层经历丰富、业务能力娴熟的复合型人才,形成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以保障机制留住人才

人才具有流动性,难免会受到待遇、环境、政策等诸多因素影响,乡村要留住人才,要不断完善人才保障机制,在“留”字上下功夫。要整合落实各类涉农政策,为乡村人才提供方便、快捷、优惠的金融服务和其他政策支持,有效降低创业者创业投资门槛及成本,为“留才”提供制度保障。要健全完善激励保障机制,创新搭建乡村人才组织平台,实施各类人才支撑支持计划,切实解决乡村人才实际困难,提供必要物质保障、精神支持,强化岗位晋升、工资福利、物资补偿等激励保障措施。探索推行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支持农技人才等通过提供增值服务合理取酬,为扎根乡村的人才打造成长发展路径。同时,要不断改善乡村基础设施条件,逐步补齐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为投身乡村振兴的各类人才提供宜居舒适的工作环境,不断增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让人才全身心地投入到乡村振兴中去。

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这把“金钥匙”,只有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多措并举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让愿意创业创新、发展乡村的人更有雄心,才能够汇聚起人才振兴的强大力量,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根基。(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委组织部 王微微)

责任编辑:王忠厚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