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文化事业时曾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然而当下,“搬运工式”电视节目大行其道;轻、浅、碎片化阅读成为趋势;文化“掠夺式”开采令人触目惊心……诸如此类的“快餐式、功利化”文化产业窘境频现。若不能做出及时有效应对,则势必会成为民族文化复兴道路上的“绊脚石”。为此,多措并举,破除文化发展藩篱以推动文化复兴已刻不容缓。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就是要坚定文化自信。坦率地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党和政府尤为重视文化自信的建立,而文化复兴是确立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可以为国家和民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生动力。当以“快餐式、功利化”为特点的娱乐性偏好的文化趋势成为主流时,我们应当有所警醒,文化复兴何处寻?文化自信何处来?文化强国何时成?带着这些警醒与认识,才能认清唯有以坚守与革新并重,方能引领文化复兴。
坚守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复兴筑牢建筑基底。中华文化之美,入世且独立。一方面,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无数文人墨客为后人留下了受用一世的“精神粮食”。写美人,我们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讲爱情,我们有“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说故事,我们有“红楼”、“三国”;叙历史,我们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数不清的文学经典足以激荡我们的思维,为文化创造提供创新驱动力。另一方面,汉语言文字作为世界上现存唯一还在使用的象形文字,既是构成优秀文化创作的最基本元素,也是华夏文明发展研究的活化石,更是上下五千年文化得以发展延续的有机载体。只有一以贯之地弘扬汉字文化,提倡使用规范化汉字,才能把汉字串联成精确的表达、精美的文章、精妙的文化。总体上说,为文化复兴筑牢基础,首要任务便是做好“坚守”工作,学好、用好、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坚持守正革新,为文化复兴添砖加瓦。新陈代谢是文化最基本的生理机能,只有不断革新,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正如诸多“老字号”企业通过不断创新,把握产品文化概念,挖掘品牌文化价值,丰富产品文化内涵,充分激活了自身智慧发展因子,有效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近几年风靡一时的《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国家宝藏》等节目,取材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百姓现实生活,以“小而美”“新而奇”为路线,以“黄钟大吕”为风格,既有“琴棋诗画书酒花”,也不乏“柴米油盐酱醋茶”,为嘈杂聒噪的综艺界注入了一股沉稳而坚定的泠泠清流。但是,若没有对自身的独立与清醒,没有坚守文化底线,就容易陷入“文化拿来主义”的怪圈,日益丧失文化自信与创造力。可以说,不盲从,不封闭,坚持守正革新,兼收并蓄,才是文化复兴的正确方向。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中华文化历经五千载,我们的文明历史悠久,我们的文化资源丰富。在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十字路口,坚守传统文化,注重守正革新,引领文化复兴,才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应有之义。(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自然资源局 邱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