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出版的第七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阐释了为什么要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乡村振兴等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举旗定向、领航掌舵。这是一篇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纲领性文献,是我们立足“三农”,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之路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把稳新时代“三农”脉搏 以系统观念谋划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措施要硬,执行力要强,确保稳产保供,确保农业农村稳定发展。”把稳“三农”脉搏,首先要不断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极端重要性,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其次要加强乡村建设,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坚持“软硬兼施”,“硬”的方面围绕乡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数字乡村,实施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软”的方面围绕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农村消费,实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提升工程。最后,要不断提升农民整体素质,加强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让农民成为发展农业的行家里手,要不断强化人才向乡村的流动与汇聚,培养职业型农民,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的前提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要持续抓紧抓好,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要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切实维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战的伟大成就。”要充分认识到一些地方脱贫基础还比较弱、部分脱贫群众的返贫风险依然较高、个别返贫现象可能随时出现的问题,防止精神松劲懈怠,防止政策急刹车,防止帮扶一撤了之,防止贫困反弹,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要严格执行中央设置的五年过渡期,做到扶上马再送一程;要保持帮扶政策的整体稳定,不断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做到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要不断发展乡村产业,学习身边的小茶叶变成“大茶业”、小土豆变成“金豆豆”、小米粉变成“大产业”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不断促进脱贫产业提档升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要不断推进乡村建设,补齐发展短板,加强乡村水电路网设施建设,提升人居环境;要加强人才引进,设立地方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大学生、退役军人、农民工返乡创新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力。多措并举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保障乡村振兴政策落地见效。
健全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改革创新实现“三农”重心转移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等重要文件。这是党中央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构建起的一整套完备的规划体系、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制度体系。为实现“三农”工作的重心转移,构建起乡村振兴的四梁八柱,我们仍需不断健全体制机制,结合各地发展实际制定符合地区发展的乡村振兴规划。在山东威海,山东乡道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李璐带领团队一起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村里“渔家三弄”美食街、池塘垂钓、儿童游乐区等项目,调动村民参与的积极性,让这个海边渔村的文旅产业运营进入良性循环。有了规划师助力,两年多时间,山东威海乡村振兴样板片区从10个增加到80个,建成市级以上美丽乡村303个,美丽乡村覆盖率达到73.8%,列山东省第一位。可见,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乡村,科学规划才能获得最大的效益,以规划谋划为乡村振兴“把脉开方”,我们的乡村故事定能越讲越精彩。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立足“三农”,走好新时代的乡村振兴之路。(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委组织部 王微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