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是一个老话题,减负效果好不好,基层干部最有发言权。“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每个基层干部的心声。虽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出台了大大小小的关于基层减负的政策和措施,取得明显成效。但是仍然有很大一部分基层干部在“黑+白”、“5+2”马不停蹄地忙碌,对减负的获得感并不强。要“减负”必须从严从实出发,关心关爱基层干部,念好基层“减负经”。
基层减负必须讲求务实。为基层减负,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2019年国家通过了为基层减负的报告,但在落实中似乎并未真正“减”下来。比如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同一类型的表格多个单位和部门同时要,这个单位催啦那个单位催,同样的材料反复要、次次要,差不多的检查一轮又一轮。有的还在纠结填几份表格、开几个会议,让基层干部受困于文山会海中,既浪费时间又耗费精力,还极有可能影响疫情防控工作。减负的目的是减少形式主义的相关问题,减少或者剔除那些“虚”的不务实的工作内容,文不在多,管用就行;会不在多,务实就行,减掉重复“文”和“会”,能够让基层干部解放出来深入基层去做更多的实事。
基层减负务必要有实效。减负并不是简单的变成另一种形式主义,不是简单的减少发文、开会的数量。比如一年中各种考核,有干部吐槽“工作做得好,不如总结写得好。”和年终排名、绩效考核挂钩的各式各样的“年中总结”“年终总结”“情况报告”“工作报告”。检查少了,“调研”却多了,往往还要基层写调研报告。三天两头被要求各种投票、关注公众号,线上线下“唯数据论”,“一票否决”制度。这些不必要的材料却需要干部加班加点,熬更度夜来完成,负担并没有真正减下去,干劲又怎么提得上去呢?事实证明,形式主义并非一日之寒,从根源上为基层减负也并非一日之功,只有扭住不放,坚持源头治理,才能切实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更好担当作为,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基层减负必须强化执纪。作为“关键少数”,领导干部务必要以上率下,真抓实干,完善机制,严格执纪,挥好“执纪利剑”,严惩不正之风。同时也应该问责精准,不要动不动就问责,来不来就处分,让干部有“干多错多,不干没错”的心理,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真正落实有为有位、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
“千头万绪”是基层工作的职业特点,都说基层干部是“万精油”,凡事都需要花时间、精力亲力亲为,农业农村生产,安全生产,危房改造,低保评议,疫情防控,乡村振兴... ...这些工作哪一个不需要花时间精力呢?哪一个不需要亲力亲为呢?哪一个不需要沉下去呢?其实,基层干部并不是怕苦,而是怕“无关紧要”的辛苦;基层干部并不是怕折腾,而是怕没有意义的折腾;基层干部并不是怕留下来,而是怕没有奔头,没有盼头的留。会议不再按天开,文件不再按摞发,督查不再搞“车轮战”,才能真正为基层减负,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获得感。(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羊坪镇人民政府 杨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