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和歌德学院作为推广中西文明的平台和载体,以其全方位、立体式、多层次的推广模式,推动中西文明增进理解、扩大包容、加强合作,使得中西文明共存共荣、文脉昌明。德国先哲莱布尼茨曾说:“互相取长补短,用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因此,中西文明之间相互交流、碰撞、对接是推动中西文明大发展、大繁荣的不二法门。
文化似水,水以其流动而常新不腐,水以其流动而润物无止;同样,文化以其交流而更新进步,文化以其交流而化成天下。汉代的丝绸之路,架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推动了中西文明发展“更上一层楼”;明清的海禁政策,阻塞了文化交流的管道,致使中国现代化进程“道路阻且长”。历史雄辩地证明:文化交流畅通,则中西文明发展彼此互惠互利;文化交流停滞,则中西文明发展缺少源头活水。
只有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才能使中西文明增进理解、加深互信。在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加的今天,还是有很多德国人对中国存在模糊、片面、错误的印象,孔子学院组织通过组织夏令营,使德国学生对中国有了正面的直观感受。北京的孔子学院研讨会,邀请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不同地域、不同肤色的文化学者交流碰撞,使得黄土文明与海洋文明、直接思维和螺旋思维取长补短。正是在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中西文明之间才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信任、多一份色彩。
只有积极推动文化交流,才能使中西文明吸取精华、推陈出新。美国电影积极吸收中国功夫等中国元素,取得了经济效益和文化输出双重收益;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孙子兵法》传播到日本、欧美后,利用其哲学智慧进行经商和管理,使中国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大显神威。可见,文化交流就是文化发展的沃土,只有深扎文化交流之根,文化发展才能紧随时代潮流、赶上时代脚步、引领时代风尚。
推进文化交流,要求我们一手抓“引进来”,一手抓“走出去”。一方面,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搭建文化交流平台,通过学术会议、学术研讨会,引进西方的文化成果;另一方面,要以孔子学院为传播中华文化载体,建立专职师资队伍、严格经费管理审查、教材编写原汁原味体现中华传统文化,扩大文化传播影响力。
“一灯能灭千年暗,一智能除万年愚。”文化就是点燃人类黑暗前程的明灯,而要想让明灯长存,只有通过文化交流,让一盏灯点燃另一盏灯,才能灯灭光传。回顾往昔、纵览环宇,唯有推进文化交流,以文化交流之甘泉洌水,才能让中西文明之花绽放出最绚丽的花朵。(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商都县委组织部 范子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