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无数文人墨客心中诗意的栖居,曾几何时,《大道之行也》的人文风貌是无数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理想。走进新时代的乡村,在这里春潮涌动、诗意如画。近日,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强调要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以“产业振兴”为抓手,走好乡村“致富路”,让“乡村发展”动能强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我们要依托农村特有的资源优势,改变单一的农业模式,借助现代新技术、新手段、新商业模式等,全力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在健全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上下足功夫,构建形成现代乡村产业体系,不断改变当前农村地区仍然存在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高、农业质量效应和竞争力不强的现状,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推动农业、农村的高质量发展。比如,可以充分挖掘乡村在生态涵养、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和旅游、教育、康养等产业相融合,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带动农民就近就业创业、就地致富,从而不断提高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能力,让“乡村发展”动能更强劲。
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凝聚乡村“向心力”,让“乡村建设”未来可期。中央一号文件起草组成员周应华表示:“乡村建设基本的目标,就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努力让农民就地逐步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因此,我们要以“民生改善”为重点,致力于不断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让农民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一方面,要强化乡村的硬件建设,夯实乡村基础设施,继续在农村道路、供水、用电、住房安全等领域发力,打通便利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着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改善人居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另一方面,要瞄准乡亲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不断提升乡村软环境,引导更多教育、医疗、养老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向乡村延伸覆盖,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数量、质量、覆盖面和可及性,不断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让“幼有所教、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真正在乡村落地生根。只有这样,聚焦农民迫切的民生需求,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才能凝聚起乡村的整体“向心力”,让百姓的生活更有奔头。
以“文明建设”为推手,引领乡村“新风貌”,让“乡村治理”提质增效。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有效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是乡村的文明建设不断增强,农民的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那如何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层次呢?首先要加强党在农村的思想政治引领,因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指引,犹如灯塔照亮乡村前进的方向,让乡村振兴之路更加行稳致远。可以结合农村实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开展主题式宣传教育,也可以在乡村成立宣讲队等,让党的理论和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农民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其次,可以整合文化惠民活动资源,支持农民自发组织开展村歌、“村晚”、广场舞、趣味运动会等体现农耕农趣农味的文化体育活动,繁荣发展乡村优秀文化,让乡村优秀文化大放异彩。与此同时,也要对乡村存在的诸如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进行专项治理,树立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让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谱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三部曲,乡村的沃野必将春潮涌动、春意勃发、诗意盎然,成为人们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福建南靖高新技术产业园管理委员会 高丽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