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永恒的精神丰碑

2021-06-25 13:38:01 | 来源: 中廉在线

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来自全国各地的人群像潮水一般赶到长沙,沉痛哀悼袁隆平,送别的队伍长达数公里。这是怎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才能让举国上下,国内国外都为之惋惜和哀伤。他给世人留下的,不止是一粒神奇的种子,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

心怀大爱,为民服务。回顾袁隆平同志的一生,他始终把党、把国家、把人民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在23岁时,他就立下誓言“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也正因为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才让我们这些90后,00后都不曾感受过饥饿。一生捐款已经高达200多亿的曹德旺说:“大家都说我是中国首善,其实不是,袁隆平才称得上首善之名。他为中国人的温饱做出的贡献,是最大的善。”没错,首善不应该以捐款额度来排名,如果袁隆平院士把杂交水稻技术握在自己手中,成立公司转化研究成果后上市,即可成为亿万富豪。但他选择了人民,选择了国家,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党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勇于创新,不断攀登。杂交水稻研究之路是漫长且艰辛的,无论是研发之初发现稻株,还是后来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水稻”,再到一代又一代杂交水稻的研制,其中过程无论是小成功还是大突破,都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永不满足、勇于创新的品质。作为基层工作者,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也要学习袁隆平院士的这种精神,不能墨守成规,遇到困难就半途而废,而是应该想方设法,竭尽所能的去解决困难,正所谓“方法总比问题多”。

朴实无华,简单纯粹。很多人都说,袁隆平同志是“最像农民”的科学家。他经常穿着几十块钱的衣服,走在试验田里,顶着烈日悉心照料田里的水稻,踩在泥泞中为在场的人耐心讲解。他曾在节目中说到:"我带研究生有一个要求: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这个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很简单的要求,恰恰体现出袁隆平院士的朴实无华。因为他始终明白对于农业科学家而言,田间地头才是他们科学研究的主战场,并不是研究所,更不是电视媒体。现今社会,很多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博士生都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一毕业就失业,技术高的做不了,门槛低的看不上。我们有部分党员干部也存在同样问题,一昧的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就是不肯沉下心下,下到基层中去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应该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学习袁隆平院士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学习他的崇高风范,使他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得到传承发扬。(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党群工作者 周宇平)

责任编辑:李巧珊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