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禾下乘凉梦,不忘植稻人。袁隆平院士对我国粮食安全与农业科技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将永远被人民缅怀和铭记。习总书记指出,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对袁隆平院士最好的纪念,就是学习他对党、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高尚品质,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奋斗终生的崇高风范。
常忆袁公,福谋天下,初心不改。新中国成立前,粮食匮乏,饿殍遍地。袁隆平在亲眼见到因饥饿倒伏在路边的人民之后便立志学农,解决人民温饱问题。袁院士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为了这一个朴素又伟大的梦想,从青年时期的踌躇满志到耄耋之年的夜以继日,袁隆平没有一日停止过稻田里的研究。得益于他和团队的不懈努力,40年间,中国不仅创造了粮食自给的奇迹,更为解决世界饥饿和贫困问题作出了巨大贡献。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应向袁隆平同志学习,坚定信仰,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上;初心不改,敢担当敢作为,做一粒爱国为民的“好种子”。
常忆袁公,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全世界研究杂交水稻的学者数不胜数,但大多数都在研究过程中被固有的思路困住,中途放弃。袁隆平院士依靠科学理论,发扬创新精神,在无数次的下田采集研究之后,找到了雄性不育野生稻,为杂交水稻开辟了“新品种”。在这之后,袁院士也从未放弃过对增加稻田产量的追求,“高产!更高产!”在他及团队的努力下,杂交水稻年增产量达到了250万吨,一次次刷新了由他们自己创造的记录。袁隆平常教育自己的学生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应向袁隆平同志学习,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思考、总结,提高工作效率,做一粒思想先进的“好种子”。
常忆袁公,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从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开始,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跑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即便如今中国每年稻谷增产量已经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口,他也从未停下脚步。在生命的最后十年,袁隆平院士瞄准中国广阔的盐碱地开始了耐盐碱水稻研发,在疾病缠身的时候,只要情况允许就坚持亲自下田,认真过问每一个实验数据,一直到生命的尽头,他最放心不下的仍然是那一片片试验田。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应向袁隆平同志学习,扎根基层,潜心学习、研究,履职尽责,敬业爱岗,经得起挫折、耐得住寂寞,做一粒坚韧不拔的“好种子”。
谁把人民放心上,人民就把他高高举起。人们对袁隆平院士的无尽追悼,体现了袁老这一生对国家和人民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人民对他深深的感激与敬意。但在哀悸过后,我们更需认识到,当伟人们随着日月星辰陨落,逐渐成为历史书页的注脚,时代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手上。“我们无法抵抗浪潮,但永远记住灯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从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精神”中总结经验,从党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力量,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荣和昌盛,去成为巍峨的高山,成为奔腾的大河,成为擎天的巨树,在每一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出不凡的人生!(许诗虹 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鸿尾乡人民政府党建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