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自媒体等新型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更新换代。人们处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绝大部分事情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发声、探讨和传播。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最新报告,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已经达到9.89个亿的使用规模。受到互联网信息传播媒介的影响,政府的施政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发,政府更应该做好政务公开、舆情回应等工作,及时解答群众疑点,及时辟谣,避免群众受到谣言和不法分子的利用,造成社会秩序混乱,人心惶惶。早在2016年,国务院就下发文件,要求在政务工作中进一步做好政务舆情回应的通知。文件要求:1.要进一步明确政务舆情回应责任,各部门要切实增强舆情意识,建立健全的政务舆情监测、研判、回应机制,落实回应责任。2.把握重点回应的政务舆情标准,对造谣、传谣的行为进行查处。3.提高政务舆情回应失效,要快速反应、及时发声。要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传播规律,让我国的新闻事业面貌焕然一新。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习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道。近年来,网络谣言频发。例如:“不打疫苗会影响出行”和近期发生的“成都49中坠楼事件”等事件。这些事件在网络上谣言满天飞,造成群众产出愤怒情绪、人心向背、更有甚者会做出一些危害社会的偏激事情的危害。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相关部门没有做好网络舆情监督与回应工作,没有能够及时公布完整的证据链和回答群众的疑难点。因此,做好网络舆情工作有重大的意义。
网络空间广大,接触网络的人群遍布各个年龄段,网络信息庞杂,因此更加需要积极有效的舆论去引导群众。相关部门应提升舆情事件应对能力,警惕负面舆情透支政府公信力。具备一定的预测和前瞻能力,精确掌握舆情事件苗头,做到关口前移,快速反应。对于社会事件,及时展开调查,以多种方式公布证据链,做到公开透明、服众,掌握舆情引导的主动权、话语权及主导权。同时,也要引导群众对舆情事件的发生多一些思考,不要盲目相信谣言,让子弹再飞一会儿。通过这种政府主导和群众主动思考的相配合及时遏制谣言,是舆情事件沐浴在阳光下。(陆明湘 陵水黎族自治县新村镇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