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习 > 文选 > 正文

为人才“减负”,为创新“加速”

2021-06-07 17:03:55 | 来源: 中廉在线

近日,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条例》,首次以党内法规的形式用专门章节对人才工作提出系统、全面的要求,为新时代人才工作提供了“纲”和“本”的制度遵循。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然而,在实践中,人才的创新活力、积极因素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制约,思想上保守不前,行动上畏手畏脚,把心思花在获取学术“光环”和头衔“帽子”上,偏离了人才的本质和作用。要真正发挥好人才资源效应,使之回归创新的本质,还要从思想、标签、评价上为人才“减负”,让人才和创新两个“车轮”同轴共进,跑出民族复兴“加速度”。

改变“管人”思维观念,减轻思想负担。“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为人才“减负”,转变“管人”思维观念是前提。只有牢牢把握党管人才这条“主线”,以“识才的眼光、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在思想上、心理上关心爱护人才,加强对各类人才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激活容错纠错机制“护身符”,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引导人才放下“怕犯错、怕追责”的思想负担,放手开展各类试验性、首创性工作,大胆创新,勇于创新,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破除“选人”机制障碍,减去“标签”负担。“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为人才“减负”,破除选人“四唯”是关键。要坚持把品德“置顶”,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高品质优秀人才,在人选标准上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不随意贴“标签”,减去人才心理负担。特别是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持续深入向好,对技能型、实用型人才需求增多,这些人才无论学历、职称、层次高低,只要能为自贸港建设所需并作出积极贡献,在解决“卡脖子”、“扼咽喉”的关键瓶颈上有实招、硬招,就是国之“巧匠”、有用之才。

树立“用人”科学导向,减少评价负担。“才者,材也,养之贵素,使之贵器。”人才不仅要选的对,更要用的好、评的准,使人尽其才、才其尽用。各级组织部门要制定与人才实际工作相匹配的评价机制,紧紧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和高尖端科技创新需求,树立讲贡献、看实效的用人评价导向,把关键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应用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把人才从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活动中解脱出来,减少压力负担,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创造潜力,营造尊重人才、注重实干的创新创业环境。(唐志强 海南省琼海市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万海男
手机版
相关阅读
点击排行
编辑推荐
精彩图文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法律顾问 | 人员查询 | 手机版
本站所刊登的视频﹑信息和专题专栏资料
均为中廉在线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190328 值班电话: 13031055678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法律顾问:北京市隆安律师事务所 京ICP备19041149号-1 经营许可证:京B2-2019256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9041 出版经营许可证:新出发京零字第朝200078 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6360号
技术支持:沈阳网站建设公司-开阳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