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学习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勇于创新、朴实无华的高贵品质,学习他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己任,以奉献祖国和人民为目标,一辈子躬耕田野,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崇高风范。”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袁老国士无双,见贤思齐,结合实际,我有以下三点体悟。
以梦为马,信念坚定。
2019年7月,在央视新闻报道里,袁隆平再谈“两个梦想”,他说:追求高产没有封顶!从涉足农业开始,袁老就有一个“禾下乘凉梦”,直到今年年初,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在时代变迁,信息纷繁的当下,于我们而言,更需要追寻一个初心,坚守一个梦想,一辈子做一件事,一辈子信一件事。作为“三农”工作者,我希望农业农村的将来,也有更多愿意为良种开发、现代种养业结合等新旧产业链发展而回归家乡、回归黄土地的人们,更快实现让背朝黄土的群众吃上富裕饭,这才是乡村振兴的基础。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先生自勉并勉同志如此。袁老在鲜花翠柏中,面容安详。他穿着红蓝格子衬衫和深蓝色西装外套,仍然是生前最喜爱的样子,他一生坚守信念,无悔天地。他是稻田里的守望者,将梦的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播种在我们心田。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提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在工作中,这是一种勇于创新的担当。袁老充分尊重科学规律,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从选种、试验、失败,到再选种、再播种、再观察……依据事实,发现真理,验证真理,伴随了他的一生。于我们而言,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一个新开始,也就是在“日日新”的过程中,我们长大成人,公司产品更新换代,国家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以为,我们要学习袁老的创新精神,随时随地以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做历史的创造者。哪怕每天比昨天思考多一点,问题意识会更加突显;创新多一点,发展的步伐会从量变走向质变;欣赏多一点,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将更加和谐。生命有尽头,创新发展无止境。
回归土地,真实、真诚、真干。
“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袁老他的“门规”质朴而深刻——“你不下田我就不带”。他抛弃一切,毅然走向田野,回归真实。就像播种才有希望,一切的一切,只有真干实做才有未来。他真诚地希望门徒以实践出真知,为世界粮食产业贡献中国智慧。
新闻报道称,作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这是人类名苑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夸父逐日,袁老逐稻。他立志为民,躬耕田野;他以梦为马,烛照后学。小时候,我们《听妈妈讲过去的故事》,幸福感是“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手中有粮,腹中不饿,心中不慌。长大的路上,我们听袁隆平爷爷的故事,把脚步扎进农村的黄土大地,从大学生村官走到选调基层,始终服务一线服务群众。我希望在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当下,“喜看稻菽千重浪”成为一道道自然而然的风景线,是平潭国际旅游岛的“好看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支撑力。以农为本,农安民安。(平潭综合实验区苏平片区管理局农业农村处 陈凌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