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院士在长沙病逝。听闻这一消息,我的眼泪瞬间夺眶而出。身为学农人,觉得袁老先生倍感亲切,他是我们学农人心中的偶像。
袁隆平的水稻精神是甘于奉献。像水稻一样只有一点泥土就能奉献出鲜美的米饭,袁隆平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1949年,怀着学农报国梦,袁隆平考入西南农学院,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为什么国人因为他吃饱了,他却仍然不放弃研究,和一棵水稻较劲,因为他曾在国土沦丧的年月里看到过瘦骨嶙峋的饿殍死在路边。他不忍心再次看到这样的场面,于是在田间地头艰苦奋斗,不怕苦累,甘于奉献,一生坚守,一生钻研,朝着杂交水稻覆盖全球的梦想前行。
袁隆平的水稻精神是不断创新。1960年,从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水稻开始,袁隆平创新选育方法,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他把只有100公斤的亩产量,提高到了300公斤,500公斤,700公斤,1200公交,直至现在的1500公斤,这不仅仅一个个跳跃的数字,而是让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吃饱了,甚至让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民摆脱了饥饿。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的研究生,我也将竭尽所能地把自己学到的农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到田间地头去,创新方式方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真正引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出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
袁隆平的水稻精神是不懈奋斗。从19岁学农开始,袁隆平农民一当就是70多年,研究一干就是一辈子。1960年,他30岁,中国粮食全国全年产量1.4亿吨;2020年,他90岁,中国粮食全国全年产量6.69亿吨。是他60年如一日的不懈奋斗,中国水稻产量才会有如此惊天动地地突破;是他60年如一日的顽强拼搏,中国14亿人民才端牢了手中的饭碗。身为选调生我要学习先生的精神,努力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大国发展中,坚守不渝,直至梦想实现的那天。
消息传来的那一刻,我仿佛看到,先生站在稻田的中央,碧空下稻穗划过手掌,稻草堆积如山,谷子在夕阳中哔啵作响,泛出金黄的颜色。我伸手接过先生手中的稻穗,向他保证我们会赓续奋斗,坚守不渝,“禾下乘凉梦”终将实现!(安徽省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宣店社区选调生 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