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于5月22日13时07分在长沙逝世,一时间,举国上下陷入悲痛之中。
他走了,种下“做好一粒种子”的萌芽。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安江农校做老师,最初从事红薯育种研究教学,但当时国家粮食非常短缺,于是他转而从事国家最需要的水稻育种。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而后耗时9年培育出了中国籼型杂交水稻,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扣好人生中的每一颗扣子,在祖国的稻田里做好一粒种子。
他走了,留下“书本和电脑种不出水稻”的方法。做出如此之大的贡献,袁隆平最喜欢做的事却是下田,不断的下田。袁隆平是教授,但他培养研究生、博士生的第一个条件就是要下田。袁教授说:“你怕下田,怕吃苦,我就不接收你。电脑很重要,书本知识也很重要,都是基础,但是电脑里面,书本里面种不出水稻来。”实干才能兴邦、强国、富民。有人说基层又苦又累,不愿意下到基层去,但正因如此,才更需要基层干部扎根基层,落实群众,将“书本”和“水稻”相结合,在实干中思考问题、总结经验,才能将知识转化为劳动成果。
他走了,许下“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愿望。他曾看到过瘦骨嶙峋的饿殍,倒在田埂上、倒在马路边、桥底下,倒下便再也爬不起来,因此,他才下定了一个决心,学农,解决中国的粮食问题,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吃上饭、吃饱饭。回望袁老的一生,宏愿并非一时头脑发热,而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家国命运的情怀和担当。这是一条艰辛求索的路,面对各种质疑、失败、挫折,他默不作声,奔赴各地,重复一场又一场试验。近年,杂交水稻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年增产水稻约250万吨。中国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向世界证明,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养活14亿人民。他,做到了!中国,做到了!禾下乘凉终将不再是梦!
应袁老生前的要求,他的遗体被运回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最后看一眼自己毕生钟爱的杂交水稻。长沙市民听闻后,自发聚集在医院路边,眼含泪花,送袁老最后一程。老一辈人十里长街送周总理,这件事我只在历史书上看到过,并不知道是什么感受。但看过长沙百姓送袁老这一幕的视频,我突然理解了那种感受。
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内蒙古商都县委组织部 刘广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