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和“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双星陨落,举国同悲,致敬缅怀两位伟大的院士。朋友圈里刷屏哀恸,长沙街上长队送行,人们纷纷用自己的方式向他们作最崇高的致礼和告别。知所从来,方明所去。纪念热过后,更需要我们冷思考其中的深刻哲理。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袁隆平先生袁隆平院士成绩斐然,居功至伟,到了九十多岁还战斗在田间地头,“我不能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要继续攀高峰。”他说,“我毕生追求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吴孟超院士,手中一把刀,心中一团火,像一匹不知疲倦的老马,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90多岁高龄,却仍然活跃在手术台上,一颗医者仁心,装不下名利却填满大爱。我们常常感慨生命长度的有限,却也惊叹他们赋予了生命沉甸甸的厚重感,人民为上的信仰支撑他们创造出生命无限的宽度。怀念他们,更要从他们的丰功伟绩、独特的人格魅力中来感悟今天太平盛世、衣食无忧的来之不易、难能可贵。
“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袁隆平先生孜孜以求,坚持在科研一线,“我不在家,就在试验田;不在试验田,就在去试验田的路上”,用坚持和坚定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粮食事业作出了至上的贡献。吴孟超先生94岁的高龄,坚持在手术台前站立了1个多小时,颤抖的双手却在拿起手术刀时,那么稳重、干净、利落。他们身上专业、极致的科学家精神、专业素养,是鞭策我们、激励我们求学上进的不竭动力。学习工作,事业生活,我们都应当传承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孜孜为业的极致力量,在每一个领域、每一个岗位成为真正的专家、能者。
“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无双国士身上闪烁着伟大的时代精神,楷模力量,是这个时代、是我们国民最为宝贵、深厚的精神财富。榜样引领我们,精神指引我们,力量支撑我们。“见贤思齐”,是传承时代精神的应有之义,更是我们致敬英雄的最好方式。只有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国家的大格局中,保持“我将无我”的超然状态,矢志创新、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才能凝聚起每一个小我的极致力量,在百年之未有的大变局中立于时代潮头。
有些人走了,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仰望星空,那里有“袁隆平星”和“吴孟超星”永远指引我们向上向善,奋勇前进!(福建省莆田市委组织部 唐西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