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逝世。痛失国士,举国哀悼。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给与了高度肯定,并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
我作为一名学农人,深知创新杂交水稻的技术难度,深知袁老在田间地头的劳作艰辛,更深知他为国家粮食安全的作出的巨大贡献。袁老走了,为我们留下了满仓的粮食和丰硕的精神食粮。
“禾下乘凉一世梦,唯愿天下稻粮丰”。出生于书香门第的袁老,本是一名农校教师,但当国家面临粮食极度短缺之际,他转而从事水稻育种,立志农业报国,让人民不再挨饿。在追逐梦想的这条科学道路上,一直不断地追寻着、奋斗着。90岁高龄的他,说现在还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袁老曾寄语年轻人,“你不能为了钱去努力奋斗,而是实现你的理想去奋斗。你真正有了成绩,有了贡献,会有回报的。”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做好一名“追梦人”,心中有了梦想,脚下才有力量,奋斗才有起点,前进才有方向。
“深耕华夏神州土,福泽五洲四海民”。作为一名学农人,我知道农业报国这条路不好走,知道在水稻田里劳作时那种“四季唯有夏”和“锄禾日当午”的艰苦。因为,为了在一年内能做更多的育种试验,试验团队需要和季节赛跑,就像袁老的团队,夏天在湖南,秋天在广西,冬天在海南,四季如夏,骄阳如火。然而,袁老在国家需要、人民需要、时代需要之时,毅然投身农业,在枯燥乏味的田垄中埋头苦干,一干就是几十年,最终以种在大地上的杂交水稻,回答了“谁来养活中国”的世纪之问。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做好一匹“蒙古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通过吃苦锤炼自己的党性、锻炼过硬的能力,发扬袁老为国之大业、为民之幸福、为粮之安全在田间地头敢吃苦、善吃苦的工作作风,用脚踏实地的行动战胜艰难困苦,为实现全心全心为人民服务作出自己的努力。
“荆棘路上日日新,踏平留得稻花香”。“要是说杂交水稻的成功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不囿于现存结论的创新思维。”在那个年代,“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是国际普遍论调,具有强势地位。如果袁老因循守旧,盲从权威,他可能就无法成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更无从谈起解决粮食问题了。正是因为袁老在尊重科学规律的同时,敢于提出设想,勇于探索创新,才能接连攻破水稻高产难题,从亩产700公斤到如今实现年度亩产3000公斤。一次次的技术创新,一次次的产量突破,有力证明了在布满荆棘的科研道路上,想要走向成功,创新必不可少。作为新时代的共产党员,我们应做好一只“破茧蝶”,要知道,做了茧的蚕是不能看到茧壳以外的世界的。处于新时代,站在新征程的新起点上,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要敢下先手棋,善打主动仗,勇于挑起创新发展的重担,从守旧的条条框框中跳出来,突破自我,破茧成蝶。
袁隆平,实乃无双之国士,吾辈之楷模。希望广大党员能够继承他的精神,将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争做新时代栋梁之材。(赵富祥 内蒙古自治区丰镇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