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脍炙人口的《国家》唱出了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悠久历史内涵——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不仅是人民肉体的休憩之所,情感的寄托之地,更是构成社会的基础细胞,国家建设的基石。所以,要想构建和谐社会,助力更好、更快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要重视建设优良家风这一基础本源的作用,
从微观层面来看,诸如适应社会所需的良好品德、健全的人格和自理能力等多方面要素的培养往往需要以家庭家教家风为基石。家庭是每个人终身都无法毕业的学校,父母家人永远是个人前进道路上的老师,孩童时期,人在家庭中受到舐犊情深的养育,初感家风教育中潜移默化的品行操守的培养;青少年时期,价值观尚未健全、思想懵懂之时,家庭对于其塑造健康三观、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信仰追求的等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成人之后,在反哺父母、养育子女中学会传递家风的道德教化,并在传递中与时俱进、去粗取精,深化健全属于自家的优良家风家教。可见,家风建设对人的价值观形成和道德教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同时,古人曾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优良的家庭家教家风在教导个人时,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家庭家族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促进家庭氛围和谐;而强劲的家庭向心力和幸福的家庭氛围又能助力个人塑造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反之,不良的家风不仅危害个人,更会贻害家庭家族,乃至社会国家。
从宏观层面来看,如《习近平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论述摘编》所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一方面,家风既是社会风气的缩影,又是社会民风的风向标,长久来看具有化民成俗的无形力量;另一方面,华夏民族浑厚的文化自信的出处之一正是中国千百年来无数优良家风的汇聚,古籍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对于德治的规劝意义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建设家风即是建设民风、国风,家风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因此,我们身为新时达建设国家的主力军,更要践行“十四五”规划中对于建设文明家庭的指示,助力“法治化社会”融合家庭家教家风,积极推动民法典、反家暴法等制度化家庭建设;在各自的岗位上尽职尽责,发挥工作上的主观能动性,联合社会各方部门力量,为家庭提供社会化服务,筑牢社会保障机制;积极推动科学化建设文明家风,助力构建适应新时代社会需求的和谐家庭,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苏文华 海南省陵水县新村镇人民政府)